《墨韵流声》的首播,堪称一场“盛况”。社交媒体上,
顶着“霸总版《兰亭录》”tag的话题热度飙升,评论区却迅速撕裂。
粉丝的狂欢尖叫与另一股声音激烈碰撞——“这是在亵渎古籍!
唐代士族的风骨被改成了什么鬼东西?”“误导观众!完全违背历史背景的感情线,
编剧出来挨打!”“心疼原著,被魔改得亲妈不认。”争议如野火燎原。首播次日,
文化界泰斗周老在接受一家严肃媒体采访时,面色沉痛,言辞犀利:“这不是创新,是亵渎!
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行扭曲历史、误导年轻观众之实,是对先人智慧的不尊重,
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践踏!”这番定调般的批评,将事件推向了**。
古籍爱好者们的联名**声势浩大,多家学术机构发声表达担忧。更致命的是,
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宣布介入调查,
质疑节目是否存在“虚假宣传”和“篡改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的问题。大厦倾颓,只在瞬间。
节目被平台紧急下架,所有宣传物料消失无踪。投资方迅速切割,
矛头直指项目负责人苏清圆和提出“改编”方案的陆景明。陆景明被公司内部问责,
焦头烂额,自身难保。苏清圆坐在突然冷清下来的办公室里,电话**此起彼伏,
大多是媒体的追问和合作方的诘难。她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些刺眼的批评和嘲讽,
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流量带来的热度可以有多烫手,而背离根基的“创新”,
坍塌起来又有多快。就在她茫然无措,被巨大的失败感和舆论压力包裹得几乎窒息时,
一条文化新闻推送弹了出来——“国博将举办唐代孤本《兰亭录》特展,
修复师我让千年瑰宝重焕光彩。”配图是灯光下,静静躺在展柜中的古朴卷轴,
那份她曾不屑一顾的“破纸”。新闻稿里引用了周老的评价:“我先生的修复工作,
最大程度还原了《兰亭录》的历史原貌,严谨、克制,充满敬畏。
这才是对历史、对文化最好的尊重。”***两重天。
一边是她亲手搞砸的、充满骂名的“改编”,一边是他默默完成的、备受赞誉的“还原”。
苏清圆鬼使神差地驱车来到了国家博物馆。特展展厅里,人群安静地流动。
她远远就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展柜,玻璃罩下,正是我修复完成的《兰亭录》真迹,字迹清隽,
历经沧桑却风骨犹存。展柜旁,陈列着一本打开的修复手记复印件,是我的字迹,
工整而沉稳。她一步步走近,
目光落在其中一页的备注上:“......此卷修复耗时数月,
尤记得此前为助某人筹备文化综艺,曾系统整理敦煌遗书相关素材,梳理唐人逸事。
虽彼项目未循此径,诸多心血未得应用,然整理过程本身,亦算与文化更深结缘,
未尝不是收获。”寥寥数语,没有指责,没有怨怼,甚至没有提及她的名字。
只是平静地陈述一段付出,并将之归结为“与文化结缘”。可苏清圆却像被瞬间击中了。
“曾系统整理敦煌遗书相关素材......”——她想起他灯下为她查找资料的身影。
理唐人逸事......”——她想起他曾兴致勃勃地想与她分享那些真实有趣的历史细节。
“诸多心血未得应用......”——她想起自己当时的不耐烦和轻视。
他默默为她做了那么多,她却从未真正珍视,甚至在他坚持原则时,斥责他古板、不懂变通。
她追求的热度和成功,如泡沫般碎裂,而他坚守的尊重与传承,却在此刻,
于这庄重的殿堂里,散发着永恒的光芒。泪水毫无预兆地涌出,模糊了眼前的字迹。
她慌忙低头,肩膀微微颤抖。“现在知道后悔了?”一个平静的女声在身边响起。是程薇。
苏清圆仓促擦泪,没有否认。程薇看着展柜中的《兰亭录》,轻声道:“师兄为了帮你,
那段时间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他找了多少冷门资料,联系了多少学界前辈,
你以为那些精彩的节目创意最初是哪里来的?他只是不习惯把功劳挂在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