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别具“港味”的香江风华七十年
《七人乐队》电影宣传海报。
许鞍华是参与拍摄影片《七人乐队》的七位导演之一。
本版图片源于网络
七位导演、七个故事、七段人生,《七人乐队》是一部浓缩了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致敬之作,罕见地集结了洪金宝、许鞍华、谭家明、袁和平、杜琪峯、林岭东、徐克七位大牌导演一起创作。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历史坐标下,七个导演用七段故事串联起香港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延伸至当下,以每十年为一个“时间单元”,每位导演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定各自的“时间单元”,用自己独特的风格,讲述了流光溢彩的香江风华七十年。
洪金宝《练功》演活了师徒传承的功夫往事;许鞍华《校长》重回师生情深的温暖校园;谭家明《别夜》感叹被迫离别的年轻情侣;袁和平《回归》诉说着两代人的亲情碰撞;杜琪峯《遍地黄金》折射出市井青年的财富梦想以及世界局势的动荡;林岭东《迷路》描摹了香港城市风貌的变迁;徐克《深度对话》则塑造了一个分不清医生还是病人的荒诞世界……七段看似独立的生活片段,流露出的却都是导演们对家乡香港的一片炽热深情。
这部电影作为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的开幕电影,受到专业评审与港片影迷的真诚赞誉。有人赞叹:“全片刻画了时代暗涌中的市井群像,呈现了胶片香港里的人文一角”;也有人表示,影片中讲述情感的片段令人印象深刻,“不同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共情点”;还有观众认为,“时代感、命运感的交织,全部被精准地注入到了情绪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整部电影缘起于杜琪峯“致敬胶片时代”的概念,在电影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参与项目的导演们坚持用全胶片的拍摄手法完成了制作,因此电影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性,高饱和度下营造出强烈的年代质感,令人仿佛穿越时光。
或者年轻的观众不一定能理解,胶片作为一个视觉图像的载体,为何会对电影行业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以致于在数码时代,还让这批前辈级香港导演念念不忘?
正如杜琪峯感慨,从2010年开始,大家都已经逐渐不再使用胶片去拍电影了,但他始终认为因为有“菲林”(胶片)的存在,才有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因此,他想集结各位导演如乐手般“合奏”一曲,向那个伟大的胶片时代致敬。亦借此契机,将导演“无分门派”的合作精神传递下去。
除了这批导演都经历过辉煌的“胶片时代”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拍摄制作手法对导演的想象力、掌控力提出了更难的挑战,当时电影的“性价比”是看拍摄用了多少尺胶片、又对应了多少票房,因为胶片数量有限又造价不菲,每拍错一条就是浪费一条,因而就有了“每次喊‘开拍’都没有回头路”的说法。许鞍华也回忆说,她在这次拍摄中重回“胶片时代”的挑战,如她所言,“又回到了喊副导演留意胶片还有多少的年代,拍摄前就要计算好每一个镜头和画面,不能拍着拍着胶片就不够用了。”
对于演员来说,同样也没有更多的容错率可言、可以无止境地拍下去,这种面对镜头的紧绷感,也正是打磨那个时代演员演技的磨刀石。特技制作方面更是无法和今天相提并论,硬桥硬马、真刀真枪是少不了的。这也是为什么洪金宝在第一个单元里选择了《练功》这个故事题材的原因,这里面不仅仅包含着他一个人的童年记忆,正是那种烈日下挥汗如雨的扎实训练,为香港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动作演员。功夫和胶片,看似不搭界的两个元素,就在这样的呈现方式中,共融成一个奠定了港片黄金时代的基础。
许鞍华的电影始终透露一种温柔的人文关怀,而在她执导的这部短片《校长》中,似乎可以找到来自导演青春时代的答案。《校长》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经济腾飞之前的香港,一座尚且朴素的城市和质朴的师生关系。许鞍华曾这样回忆起自己读书时代的老师:“记得那时有位女老师是我英文文学的启蒙,她当时很新潮,比如教《莎士比亚》时,因为文字很闷,她会当场演出来,我们当时都很惊讶,也觉得老师教得很好,这让我们理解了其实文学艺术都是来自生活的道理。”
七个故事,七个时代,七个被这个城市滋养成长的导演,就这样分别用各自擅长的笔法去描述心目中最独特的香港故事。这种合作方式,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会让电影缺乏明晰的主线,而当每个导演用最精炼短暂的手法去讲述一个故事时,观众也不得不自行寻找、脑补更多的“背景材料”。这是一部“情怀”片还是“致敬”片,其实也不那么重要了,就正如杜琪峯所说的,“拍摄《七人乐队》的初衷和目的,仅是一帮老友聚在一起致敬胶片这个主题。每个导演的作品,都是自己的一种表达。所以,观众从电影中会有自己的理解,不必强求和期许。”
南方日报记者 梁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