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的文章(精选20篇)
今春花事初之印象
文/唐小乖
某日黄昏时候,我路过一处不常走的角落,竟看到一株一人半高的小树枝桠上已疏落开了几簇小花。心情既喜又惊,急步至花下,转来转去,观之不足,赏叹不已。
花白色,有的花瓣边缘晕着一小片轻浅的粉色,偶也有粉色丝丝缕缕的流向花心,像是画国画的毛笔笔端上的颜料被水洇湿了后落在纸上或轻划过纸面的样子,也像素色衣裙上的一点点染色,素净明丽中含着那么点儿娇柔的媚意。花苞因为花瓣都还拢在一起,那粉色就尤其明显,几乎要让人以为这是粉色的花朵。
花是一朵朵开的,也是一簇簇开的。几朵小花紧紧挤在一起,各开各开的,然而稍远一点看起来,成团的花也像一朵大花。挤在一起的花,因那白色不够纯粹且白处又不怎么透明,远处看起来竟然颇觉朴素,甚至有点黯淡,当然也有可能是到了黄昏时候光线不好的原因。
不知道这是什么花。我心里这样想着,下意识地又立即觉得这是樱花。应该就是樱花吧。它不是我认识的杏花,桃花,也不是梅花,好像也不能再是别的花了。于是我就理所当然又开心地想着,春来天了,樱花开了。
隔一日至周末,天晴和暖。我惦记这树花,于是再来看。我以为我是准备好了看花的心情来的,然而一见到这树,我心里还是轰然一惊,那花竟然开得满枝满树,堆堆簇簇,累累团团,劈面而来,像是浓浓的春意再也挡不住,挤着跑着拥了过来。
我几乎是奔至树下,怀着不知所措的心情,从这一朵看到那一朵,从这一枝看到那一枝,细看远看,上看下看,眼睛简直不够用,不知道看哪里好,心也装不下这繁花带来的喜悦,涨得满满的,却不好表达,只任它满溢出来,满脸傻笑,心下狂喊:啊、啊、啊。
美让人震撼。尤其这突然的繁花春意。对于一直在等花开的我,是一记幸福眩晕的重击。我干脆站在花枝中间,闭了眼,微仰了脸,去闻,去感受。却又听得满耳嗡嗡之声,是的,绕树不下百只蜜蜂,忙碌地飞来飞去采摘今春这第一桶丰盛的花蜜。我忽然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春》,真的,这赶趟似的开满了的花,这闹着的许多的蜜蜂,是我小时候背过的课文啊。
后来我还是知道了,它不是樱花,是樱桃花,花谢了是会结出樱桃果子的。忽然似是而非地明白了,它为什么那么美却也那么朴素。好像果树的花,总也带着点农家人的淳朴。
这是我今年看到的第一棵开满花的树。那么突然,那么热闹,那么丰盛,让我震惊而欣喜。这一树花,是我对今春花事的初之印象,也是我享花盛宴的开始。惜眼前之花,也期待接下来的繁花似锦。春天真好,春天你好。
注:两周之前的所见所感,一直敏感于心,懒诉诸笔。终于抽空潦草成篇。纪念而已。
雷州印象
文/黄黎明
十年前遇到一位徐闻的文友,听他说了很多关于“红土地”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都淡忘了,唯有“菠萝的海”和“贵生书院”印象深刻。后几次去海南途经徐闻,“菠萝的海”的壮美景色在车上基本领略过了,但贵生书院的风采一直未曾亲睹,每每想绕道去看看,终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这次有幸跟随海上丝绸之路采风团走进徐闻,终于见到雷州红土地的秀美,同时也见识了徐闻的风土人情。
或许,人生的际遇就是这样,有些影像获之偶然,却在生命的长河里挥之不去;有些则往往是越想得,却越是与之无缘。
见证雷州历史的天后宫
盛夏时节的雷州,烈日如火,却挡不住我们行走海丝路的热情,在湛江同行的带领下,我们一行30多人来到位于雷州市城南夏江河边的天后宫。
天后宫也是阳江俗称的妈祖庙,门面不大,但古色古香,两尊看起来似石狮又似麒麟的石雕分立左右,还有两根雕龙大石柱屹立门前,是我见过的雕饰最精美、点缀最古老的妈祖庙。从门口的对联“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可以看出,此宫应与福建莆田有渊源。
进门就是一个大天井,典型的三进式四合院结构,天井中的石塔、石室、石栏杆等看起来年代久远,有点沧桑感,室内空间高敞,彩画清新,两边耳房同样是精美的雕梁画栋、琉璃瓦顶、木花门窗,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最精美的建筑是第三进,里面的装饰可以用金碧辉煌来形容,尤其中间那个雅致的木雕小阁,一共摆着七尊秀丽端庄穿着古装霓裳的神女像,不用介绍就知道那必定有妈祖娘娘,奇怪的是,一般的妈祖庙只有一尊妈祖神像,为何这里却有大中小七尊,而且形态相似?
我带着疑问请教负责人唐师傅,他介绍说,前排三尊系妈祖及两位姐姐的软身金像,供每年三月廿三那天由信众以轿抬出参加游神、庙会活动的;第二排三尊系妈祖及两位姐姐的硬身金像,后排的一尊才是妈祖的本身金像。他还给我们延伸介绍,此宫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1056年历史了,虽历经多次修葺,但基本保留其原有的建筑规模,最近一次修葺是1985年,由当地群众自发集资130多万元才完成现在的格局;妈祖真有其人,姓林名默,是福建莆田湄洲岛人,传说她从小就有神力辅助,既懂天象又习水性,15岁就会上山采药为乡亲治病,还能以席渡海于惊涛骇浪中救助遇险的船民,被人称作“龙女”和“神女”,但她28岁那年某天独自驾舟出海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世人传说她飞升为“海神”,专门在海上救助难民。村人感念她的恩德,特地建庙祭祀,后被皇帝褒封为“天后”“天妃”,因而成为我国沿海一带群众虔诚供奉的女神。雷州近海,从事海上作业的渔民和航运的人较多,加上过去有很多移民来自福建莆田,故大多民众崇拜天后,天后宫到处可见,但迄今为止数夏江河畔的这座最古老。可以这么说,天后宫是粤西地区历史、经济、民俗文化发展过程最好的见证。
延续智慧之光的贵生书院
延续智慧之光的——贵生书院
位于徐闻旧城区的“贵生书院”,据说是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于万历十九年贬任徐闻典史时与同乡知县熊敏共同出资创办的。汤显祖被贬徐闻任职时,徐闻还属蛮荒之地,民众愚昧,轻生好斗之事常有发生。为教化百姓珍惜生命、知书识礼,传播中原文化及民俗文明,于是倡建贵生书院。汤显祖离开徐闻时,其实书院还未完全建成,但他在书院留下了“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的千古诗句,表达他的教育理念和对书院的不舍之情。因此走进贵生书院时,我心怀虔诚的敬意。
书院的门面不是很起眼,掩映在一片树荫之中,与那棵盘根古榕一样,乍看有些年份,但肯定不是本来的模样,倒不如侧边那块刻着“梦泉”的石碑吸引眼球。好奇地上前查看,原来是一口古井的雅称,据说此井为汤显祖所凿,废弃不用了。步入书院大门,就见一座砖瓦结构的庭院建筑,在绿荫花草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清幽。走过前厅,迎面一座红墙绿瓦的阁楼十分醒目。阁楼前面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排六开间的小平房,门楣上分别标识着审问、博学、慎思、明辨等牌子,里面全是汤显祖的事迹介绍及历代文人对他尊崇和评价的文物展出。
漫步书院,我遇到一处竖着 “贵生书院官田”的石碑。据说这是当初徐闻知县熊敏用来纳租给书院学员作为科举考试及学院印刷考卷的费用。
当年,汤显祖在徐闻开展“讲学论道”,劝世人惜生、尊生、贵生,疾呼“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使徐闻学子知而向学,并听其教诲、争向仕途、文风日盛,他对徐闻教育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影响至今。现在徐闻县教育局还在这里举办“贵生学堂”,以延续汤显祖的教育理念;徐闻县纪委更是利用贵生书院举办廉政教育基地,大力弘扬贵生思想,培植贵生精神,将他的清正廉洁、耿介不阿的精神发扬光大。真个是:汤氏建书院,孕育贵生情,智慧源流远,千古留芳名。
生活印象
文/寒舍养生
我相信读书读得多了,许多人会有一种沮丧感:因为大繁至简,我们所有的内在寻找和自我探索,目的其实最终都是为了更幸福的生活。
而幸福,其实简单就是好。
这样一通漫长的寻找,会让人有时会产生一种沮丧感:难道画了一个圆圈,生命就是为了回到起点?
当我在接触文化圈的朋友以及许多自认为的高深知识分子时,我发现现代人有一种倾向:把生命弄得越来越复杂了,每个人都有一通关于幸福的理论和体系,每个人也似乎觉得自己的是最好的,希望别人相信自己。我有一个寻找幸福的中产女友,奔走在北京的各大身心灵培训班里,几年的学习下来,我的感觉是:她越来越不幸福了,似乎内在的冲突越来越多了。
想起我喜欢的克里希那穆提的一句话:现代人急于要做的其实不是制造各种观念和冲突,而是清空,让自己的心回归柔软和简单。
有一个春天的午后,我静静地坐在小区外的花坛上,看着忙碌的时代里我们这些所谓知识分子不会观察到的一些凡夫走卒。我看见修自行车人坦然的睡在树荫下,戴着遮阳帽,打着小鼾,好象一尊神;我想到那些睡不着的总经理,董事长,官员们;我想起我的国家体育队的几位运动员朋友,他们似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是他们的幸福感却非常强烈。
我还想起那些我在村野旅行的路上看见过的农夫,在没有被现代世界各种观念污染的心灵里,他们的笑容是如此纯净而清澈。
我开始想,如果说简单就是幸福的极致, 那么这岂不是上帝给知识分子开的一个玩笑:我们终生探讨和追寻的幸福心灵,最终划了一个圈,不过是回到和村妇卒夫一样的起点上?那其实就是清空污染心灵的各种观念,回到最本真的自我。
很多时候,我从那些三教九流的朋友身上更感受到这种美丽,我宁愿和他们不发一言的感受简单的幸福气场,那种强韧的生命力,还有天性里的乐观和善良等。
我想,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其实这一生可能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断把那些“烂苹果”从真我的上层拿掉。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黄金,就象那些遥远山里的孩子一样,就象无拘无束的婴儿时期(是的,婴儿从来没有不安全感)。只是,在复杂的现代生活里,我们内在的安全感,单纯感,幸福感等被剥夺和污染了,我们越来越变得恐惧,惶惶然,不安全感,自以为是等,然后我们又在那些“烂苹果”里寻找所谓的幻像幸福,殊不知,只能越来越不幸福了。
幸福是什么?
我想其实就是拂去尘埃,回到最本真的简单的自我。那个自我里其实蕴藏着无尽的接通宇宙的天地能量,比如足够的象婴儿一般的安全感,比如足够的象孩子一样单纯的幸福能力等,向外界寻找,不如向简单的内在寻找,向天性寻找。
而在这个过程中,就是明了哪些是虚伪的,哪些是你真我上的“烂苹果”,并且清空他们。
然后,一个美丽的简单的如同黄金般的真我就显现出来了。
虽然这种寻找会让你感到痛苦,甚至当你找到后有一种虚空感:难道我们千山万水般的寻找就是最终发现大繁至简吗?我们寻找的意义何在?于其此,不如象乡野农夫那样,不到现代生活里来遭受磨炼,而是永远保有未开化的天性。
没有错,未开化的天性有一种单纯之美,但是现代生活里很难有这种让我们保持未开化天性的桃花源了。我们漫长的寻找的意义就是:穿透迷雾,我们变得更坚强,更乐观和健康,就象一个孩子,对于生命玩了一个游戏,最终回到上帝的身旁时,我们还能拾起沙滩上的贝壳。
印象冬天
文/随风
南国的冬天,颇有点秋的小伤感。这点,那帮多愁善感为赋新词的户外迈友兼痴男怨女们体会最为深刻。每逢周六就叫着喊着成群结队的把重峦叠嶂的山岭从春天里赶进了严冬,然后不忘猫哭耗子假慈悲状长吁短叹沧海桑田以及时过境迁。那年也是一帮干将相约迈步张家界森林公园的鹞子寨,分明已经到了冬天,依然还是红叶烂漫的秋景。触景生情,那一次,我的老毛病又一次顺风顺水水到渠成地犯了。独自怜悯叶子们的不舍飘零,宁愿枯在树上,定格成生命的标本,或者秋的书签。风萧萧兮易水寒,感怀时光的萧条。而天门侧畔,崇山红叶,也是极致。蜿蜒的公路,绕不过无尽的霜叶红。山下,是一片小规模的银杏林,金黄色,晶莹剔透,可爱的小扇形。半腰以上,层林竟染,春冬不分,混为一谈。时间滴答滴答,绿叶被季节染红,象蒙太奇。生命,抑或是一枚原野里寂寞的叶子。
当然,还会下雪。我见过袁家界的雾凇奇观,也见过天门山的银装素裹。千姿百态,各有千秋。而当悄无声息的一夜过后,早晨起床推开窗,大地苍茫,千山暮雪,那种刺眼的无边无际的亮,才叫神奇、惊喜和酣畅淋漓。湖水因秋风皱面,青山为冬雪白头。万水千山,总是闯不过情关。
人大了,对自然界的变迁,会平添一份理性的思维,破坏最直观的美感。手指放在兜里暗自掐着年轮,一天一天的算计着过日子。最美的冬天,就这样被尘封在儿时的回忆里,一路笑语欢歌此起彼伏。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橇……睡梦中常常被咯咯的笑醒。从盗梦空间里玩一脚穿越踏进现实,便偶尔会无限地怀念那些过去的时光。冬天。以及儿时的玩伴……还有--你。
顺便问一句:冬天来了,你那里下雪了吗?……
桂林的印象
文/清河继世
桂林我去过两次,第一次是97年去订购设备。第二次是04年去参加全国弹簧学术会,每次都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
从两江机场乘机场大巴到市内,沿途看到的山景水景,活脱脱就是一副最美的水彩画,美不胜收。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是一点也不假。美术写生还要选景,还要用取景框去观察,桂林就不用,眼睛所看到的任何一个范围就是一副美景,就可以拍照,就可以直接入画。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造就了桂林优美的地形特点和山水美景。是大自然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伏波山是与独秀峰相邻的漓江边上的一个直上直下的山峰,山不大,但孤峰突起,特陡峭。景区内有还珠洞,千佛岩,试剑石,听涛阁,半山亭等。集山,水,洞,石,亭,园于一体。是桂林山水美景的的缩影。沿着扶梯登上伏波山的最高处向四周望去,沿漓江的叠彩山,独秀峰,普陀山,象鼻山,净瓶山,玉带般的漓江,江桥和江心岛上的村落,起起落落的小山,楼亭,满城的桂树,漪涟的湖水,漓江上的游船,竹筏,竹筏上的渔翁和鸬鹚,都尽收眼底。
芦笛岩是桂林一个雄奇瑰丽的石灰岩溶洞,洞内景物极其造化,琳琅满目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构成红罗宝帐,高峡飞瀑,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等景观。可谓移步成景,步移景焕。在灯光的照射下,犹如是一座用宝石,珊瑚,翡翠雕彻的宏伟壮丽的地下宫殿。和它齐名的还有七星岩等石灰岩溶洞。
晚间在桂林游漓江就更有一番风味。漓江两岸的灯火闪烁,江船穿梭。辉映在江水上的灯光,渔船,鱼鹰,和滨江道上如织的游人,汇集成灯火的海洋,游人的海洋,令人流连忘返。
不过到哪都会有不和谐的音符,第一次在桂林就遇到一位自称是老乡的东北人,听我们的口音是大连的就开始套近乎,还打听住在哪,我们告诉一个假地址,晚上竟打听找过来,估计是被跟踪了,说是寂寞要玩扑克赌钱,最后被我们赶走。第二次开学术会在桂林遇到出租车司机,说是行业十佳,可免费服务。我们一个参会同事正好有事要到附近去,就坐了他的车,等到第二天出租车司机过来要车钱,又变得不是免费的。原来十佳是假的,因为我们收到的大部分出租车司机的名片都写的是十佳,也不知桂林出租车行业到底评了多少个十佳,真叫人哭笑不得。
坚持的馈赠
渐渐地习惯了在每一个长假里,写下一篇日志,不论我在哪里,或是否外出旅游。气温渐渐地升高,我今年第一次换上了短袖,接下来,就该迎接夏天了吧,我想。
鹅之前就告诉了我,她团好了去桂林旅游票,独自一人。自从上一次她的拒绝,我们回归到了一般同事,即便偶尔有交流,也只是断断续续,短暂而不深入。我也开始反思,这一段感情,是源自内心的孤独,还是真心的喜欢。我没有刻意地去找她聊天,也许我们都需要静静地停下来,考虑清楚。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她对我的挂念,尽管她拒绝和我视频,刻意地回避着晚上和我聊天。既然这样,我没有勉强,等到有天晚上,她主动Q我,之后我们短暂地视频,她说我这段时间突然成熟了许多。其实我知道,我还是那一个我,只当但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时,会卸掉在工作中的那一套庄重,展示着自己活泼,最自然最自我的那一面,而这在之前的她看来,不成熟。一直都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又真的希望我们这一段,可以跨越空间的界限,最终走到一起,但无论如何,我都祝福她能够幸福快乐。
记得之前听说过讲座(也可能是书上看到的),说一个人要想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想打动别人,做一件事也许没有太大作用,但如果你坚持一年或者数年,那基本就会成功了。在我回家的路上,有一个经常光顾的菜摊,摊主是个中年大哥,他的摊位就在自己的面包车里。前天去菜场买菜,当时是晚上,就我和另一个陌生的女孩,她买了些蒜苔,中年大哥给她3.5元/斤,她买好就走了,我也刚好差不多买好了,突然他拉住我的手,告诉我,还有一点蒜苔,3元/斤卖给我。本来,我当时已经买好了其他菜,蒜苔要不要都可以的,但听他这么说,又看了下着蒜苔也挺新鲜,索性就买下了。我开玩笑说,大哥你这么照顾我,对我印象很深吧,呵呵。他说那当然了,哈哈,付完钱,他又送了一些葱给我。在回家的路上,我开始回想,其实我在他的小摊买菜,始于二、三个月前,我一般2-3天买一次菜,但也并非每次都从他那买,这样算下来,一共也不超过三十次,但他对我能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可能源于我的一个习惯--自己带方便袋。是的,每次出门前,我的包里都准备着2个塑料袋,其实也都是以前买菜剩下的,所以面对我这个顾客,很多摊主都会有一些惊奇,有时甚至还会夸我环保。但看到家里越来越多的塑料袋,作为垃圾袋也用不完,我也不想随便乱扔影响市容。所以,我把干净的,完好的袋子,都整理到一起,等到每次出门前都会塞两个到包里,这样等到买水果或者买菜时,就拿出来重复利用,久而久之,就在中年大哥那留下了好印象,还有幸成为了他的VIP客户,享受比别人低0.5元的价格,今天去买菜,我只点了想要什么,都没仔细问价格,他主动给我便宜了5毛。
其实,在其他菜摊,老板给我报价比别人便宜5毛的事也遇到过几次。我买菜的风格一般是只问一次价格,不喜欢还价,但我会在好几个地方都买一些,对比各家的价格,如果他的价格比我的问到的几个高0.5元以上,我话不多说,直接走人,到便宜的那家去买。而且,我只用自己的塑料袋这个习惯,也渐渐让他们对我有一些印象,所以等他们熟悉了我这个年轻小伙的风格之后,大多会给我报一个很实在的价格。这种风格的养成,和我的销售工作不无关系。
我们销售的产品里,也有一些利润是0.3-0.5元/kg,而每次和客户为了一两毛钱讨价还价,已经让刚入手的我烦透了。于是,渐渐地,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会根据这个客户的重要程度,报出成本以上0.5-0.6/kg的价格,而不管我报得高或者低,他们已经习惯了和我讨价,而这时我也不多说,问清他们打算要多少货,然后说我先去和老板申请下,看能便宜多少,再给他一个回复。这时,我不一定真的每次都去找老板或经理,我只是想先缓缓,让他感觉我在为他争取优惠的价格,一般是等二三十分钟之后,我在给他回电,便宜0.1元,并声明这是最低价了,这样他也就不好意思再和我讨价还价了,毕竟我已经努力“争取”过了。而转换风格后,我少费了很多口舌,节约了很多时间,成交率反而比之前高。有时,货源非常紧张,而价格又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时,我一般都是拖着客户,说再去想经理申请,但我一般都是刻意不主动给客户回复,等到他又打电话来催我问结果,我就会把之前想好的自己很为难的一套说辞,倾诉一遍,说老板不同意,我实在没办法,要不您再看看……这时,急的是客户,而不是我,所以大多可以按我的价格成交,还在客户那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不久之前,我的同事吴也给我讲了一个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故事,关于坚持。他和GF是以前的同事,一起在广州,他们认识一年后就在一起了,但她长得并不漂亮,而且有点胖,他是没有打算和她结婚的,在一起谈了两年多,他从没有把她带回老家。后来,她跳槽到了上海一家外企,他也跟着她一起过来了,那是经济最萧条的2009年,很多猎头找到他,他也面试了很多公司,但薪水、职位等都很难契合,曾经有半年多的时间,他拒绝了很多offer,也被拒了很多次。遭遇了人生的低谷,他整天吸烟,玩游戏,睡觉,炒股,完全丧失了刚来上海的那份自信。她默默地守护在他的身边,没有抱怨,没有责备。有一段时间,他在老家的父母,每个月都会收到陌生的包裹,没有寄件人,大多是一些小吃,日用品等,父母告诉他,他也感到奇怪,谁会给他们寄东西呢。他后来才想到了她,之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给老家父母寄过一个包裹,她刚好知道了寄件地址,所以就有了那些陌生的包裹。这些包裹,断断续续寄了大概有一年时间,这一年的坚持,也感动了他的父母,每次回家,父母开始做他的工作,想让他接受她,或者至少把她带回家来看看。就这样,他带她回了老家,情商很高的她很快就给他老家的父母,兄妹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渐渐地也被她感化了,他再拒绝,就是对亲情的漠视和否认了。去年十一,他们终于领证结婚,走到了一起。
随着自己慢慢地接触更多的人、经历更多的事,开始感觉到,曾经在书中看到的一些道理,在现实中得到印证,这种共鸣,是如此的深刻,深刻到我有把他们写下来的冲动。我依然坚持看书,我也希望能在销售和生活中体验更丰富的经历,这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多姿多彩的。
引路人
文/田应江
有人说,对母校的眷念是从离开学校的那一刻开始的,但是在我看来不仅如此,因为从离开的那一刻起,我不仅开始怀念母校,也开始怀念老师。我们曾经那么厌恶的他们,给我们传授了无数知识,然而在离开之后,能记住的也只是只言片语。我暂且把那些没忘掉的话语称作“忠告”,这些忠告,往往会伴随我们一生。
大学物理老师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男人,他上课呆板而无趣,可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却令我十分难忘。“一转身,就是一辈子。”这是这个看起来老实巴交的男人留给我的忠告,也是他在我心里留下的唯一印象。我常常在想,他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但遗憾的是我无法分享到他的故事,此时此刻,我甚至连他的脸也都忘记了。
我总是健忘,忘记许多人,忘记许多事,但隐隐约约总有张笑脸在心头萦绕。她长发飘飘,她温柔和蔼,有时是个少女的模样,有时又是张成熟温和的脸。我知道,这是两个人的模样,也是两个难忘的印象。
大学辅导员是一个大我几岁的姑娘,我虽然总管她叫老师,可却常常把她当作姐姐。在那些背井离乡的日子里,她的鼓励和肯定给了我太多的勇气和希望。“可以放弃选择,但不能选择放弃。”在即将毕业的那些日子里,在找不到工作又忙于清考的煎熬中,我险些放弃了自己,是她拯救了我,让我可以顺利毕业。
在大学里,我从来不用心学习,只是一味地看杂书玩游戏。我曾经觉得,大学留给我的东西,只是两本不值钱的证书,除此之外,我一无所获。我在离校的时候没有丝毫留恋,在某一个瞬间,我甚至觉得离开是一种解脱。可是后来,当我在生活中经历磨难和挫折之后,我才终于找到了大学留给我的宝藏。那两句看似无足轻重的话语,渐渐让我懂得珍惜生活,也让我懂得坚持和勇气。
学习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活动,小时候检验学习成果的是红色的钩钩,后来是一场又一场的考试,可是到了某个年纪之后,便成了生活里的挫败和困难。我渐渐开始怀念小时候,怀念那些只用对错来打成绩的岁月,我常常会想起以前的老师、同学,常常会想起课间的欢声笑语。当我重新回味那些挥霍青春的日子之后,我终于把思考的重心放在了老师的那些“忠告”上。我忽然发现,那一句看似简单的话,竟然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初中班主任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让我学会了律己。高中班主任说:“未来的路还很长。”让我学会了面对失败而不逃避。我特别庆幸,自己能在学生时代遇到这么多好老师,他们不仅给了我良好的教育,还悉心的陪伴了我的整个青春,是良师,更是益友。在离开学校之后,我常常想念他们,想念他们的颜容,体会他们说的话。可是,我最想念的还是我的小学班主任。
有那么一个人,她长发飘飘,她温柔和蔼,她便是我的小学班主任。在我的印象里,她仿佛永远都带着笑容,让我难以忘怀。可遗憾的是,她对我说过那么多话,我却一句也不记得了,或许这也是我对她印象深刻的缘故吧。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她留给我的印象,影响了我的审美标准,我总是觉得,如她一般长发飘飘的女孩更加美丽。
在许多时候,我也想着自己去做一名老师,可每每想起他们,我便又打消了这一念头。我怕,怕自己脾气不好,做不到他们那样,怕自己会误人子弟,怕自己会玷污了他们在我心中的形象。我是个不着调的人,此时此刻,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地方停泊,我还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归宿。可我知道,我终究能到达那个地方,因为有他们在指引着我。
梁家河印象三章
文/单占生
匆匆来到陕北延川的梁家河,又匆匆离开。也就是在这短促的匆匆之间,梁家河的几帧并不起眼的影像,还是深深刻印在我的心幕上,挥之不去,拂之又来。
耸立在田间的雕塑
踏上梁家河这块土地,映入我眼帘的第一幅画面,就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在田间劳作的场景。他们弓着脊背,专注于田里的庄稼,专注于手头的活计,一点也不理会马路上车辆的轰鸣与游人的喧嚣。按说,这场景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他村的村民也该是这般的劳作,但这场景还是触动了我。他们头顶着烈日,弓着脊背在田里劳作的样子,让我想起我的爷爷、我故乡的邻里,想到一个真正的农民专注于劳作时的美。
在四川博物院里,我曾看到一块汉人农作画像砖。画面里的田地阡陌纵横,田里有六人在劳作,前排的四人动作一致地高举着刈刀,似在收割又似在舞蹈;后排的二人似在播种。画面呈现的劳作场面似乎让我感受到历史的脉动,是土地,只有土地,才会使他们的生命如此富有激情。沉默的土地,沉静的土地,会用它的静穆告诉你,劳作使人与土地结成了不可间离的生死之缘。也许,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切实感受汉代人劳作时的快乐,但我们完全可以感受梁家河的村民在田地里劳作着的专注与本分。劳作在田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源。他们劳作在田,其实也是守望着他们的日子,守望着他们的生活,守望着他们的祖业,守护他们的今天与未来。
每望见他们在田里劳作的身影,我的心里都会漾起一漪温暖。感谢梁家河田里这些不理会游人的眼光,不理会外界的喧嚣,安静、专注、本分地劳作的乡亲。他们给了我一种信念,一种认知:我们不仅要守望着我们的土地,同时也要守望我们的良知,守望游子返乡的里程。而指引游子返乡的标志,就是乡亲们在田间劳作的背影,如耸立在田间的雕塑。
粮食是最亲切的问候
梁家河的美是一种自然的专注,同时又是一种本分的守望。自打踏上梁家河土地望见山梁一样朝着蓝天弓起的脊背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这一点。进得梁家河村之后,我更坚信了我的认知。
如果说梁家河的乡亲在田间劳作的景象只是一幅遥望中的剪影的话,那么,梁家河村头场地上的这一幕幕场景就是一帧帧放大的特写,每一个细节都袒露着它的肌理,袒露着它最切实的质地,直言不讳地言说着它的心里话。场地的一边,有几个售卖商品的木板货架,货架上的商品,是各种色香俱佳的“粮食”。特别是那摊在大箔箩里的小米,带着谷糠的糯茸浓香。售卖人员会告诉每一位游人,这是他们这里最好的东西、最珍贵的东西!这是他们自家地里长出来的东西,是自己种的、自己碾的小米。在场地的另一面,是梁家河人给外乡客人呈现的梁家河人眼中最好的风景:圆圆的、饱满的粮食囤,如巨大的绣球似的晾晒玉米的粮食柱子。在这些具有传统农家生存意义的“风景”的另一端,是一处高高的麦秸垛,很似乡村大妈蒸出的巨大的馒头;在麦秸垛的旁边,是一个类似于农家大妈蒸出的大窝窝头似的豆秆堆。再往里,就是装地瓜南瓜的木笼子、摆菜蔬的石台子、一架巨大的碾盘和舂米的石臼。这些粮食以及与粮食相关的物象,就是梁家河人呈现给游人的最好的风景。
这让我想到一个熟语:民以食为天。也让我想到了新石器早期距今一万年间居住中原的裴李岗人的石碾盘,想到我国史前最早的陶制食器,想到许多考古居民村落先民的粮仓遗迹。尤其让我心动的是我想到我的家乡邻里在街头相遇时的一句问候:吃了吗?吃了吗?想到在夕阳余晖中邻里相遇门口街头那句“喝汤了吗”的问候语,带着馍馍的温度,带着小米粥和菜糊糊的清香。我想这该是我们人类最本真的关切了吧?在我看来,这就是梁家河人最美的风景,粮食就是梁家河人向远道而来的客人最亲切的问候:吃了吗?
开在农院里的书店
更让我感动的是,在梁家河一户庄稼院,还开了一家书店。
这是习近平同志当知青时曾住过的院子。村头坡上,三间坐北朝南的窑洞,两间坐东朝西的斜坡顶厢房,那间书店就开在东厢房里。一块印着“新华书店”的镜框端挂在房门一侧的砖墙上。房间不大,满满的几架书围立在四周墙边,簇拥着屋中间的一架书,这格局也算是充分利用空间的一绝了。因行程匆忙,书架上的书没能认真翻阅,一眼望下来,大体上也就是些文学名著、时事政治、学习资料以及介绍陕北革命圣地历史人文、介绍梁家河风土人情之类的图书。买了一本记录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梁家河》,就赶快走出书店,要赶我们的返程了。也许是出于一种习惯,或许是出于一种特殊的留恋,在我就要迈步走出这家庄户人家的院门时,不由得又回头望了一眼。这一眼,我望到的似乎不仅仅是一面砖墙,似乎也不仅仅是一个镜框,而是中国传统乡村的一面镜像,而是观照中国农耕社会的一条路径,而是中国传统院落门头的一块泥金牌匾:耕读传家。
我想,如果说在梁家河的田间我看到的是梁家河人的勤劳与本分,在梁家河村头我看到的是梁家河人的厚道与真诚,那么,在这个农家院里,我看到的就是梁家河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就是中国乡村最美丽的风景、最阔远的前程。
台湾印象
文/宁萱楼子
台 湾 印 象
都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我却对这个宝岛热情不起来,因为从小到老,我所了解的台湾都是负面的,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它是人民公敌蒋介石盘踞的地方,那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后来老蒋去世了,他儿子小蒋统治台湾,他努力发展台湾经济,使台湾社会经济得到很快发展,跃居亚洲四小龙之首。那时候一些台湾人回大陆探亲,旅游,显得很阔绰,很有点傲气和骄气,很看不起还没走出“文革”阴影的大陆人。我有一个远房亲戚从台湾回来,看望了我年迈的母亲,送了一百美元,相当于一千多人民币啊,家人们感到好稀奇,好新鲜,觉得台湾人真有钱,真阔绰。看他们的表现,听他们讲台湾那边的故事,我们好羡慕,好向往。那时候,大陆确实贫穷落后,农村里都是木房,土房,茅房,城市里也是些矮小的砖瓦房,城里乡间的人行道或车行道,都是些尘土飞扬的泥沙路,住房里还没有什么”卫生间“”洗手间”,大小便得跑”茅房“。听一个熟人说,他有个台湾亲戚来到他家,跑到”茅房”去大便,看到“茅房”那粪便,看到那嗡嗡飞窜的苍蝇,看到那在粪便上爬动的白蛆,闻到那臭气熏天的屎尿,她呕吐了,随即她晕倒了-------台湾人真娇贵啊,而我们大陆人是多么的土气,多么的野气呀。不过,我依然没有对台湾产生好感,因为故土的传统文化观念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灵里,“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后来,台湾出了个李登辉,之后又出了个陈水扁,他们要搞台独,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在台湾掀起了去中国化的运动,他们与中国人的仇敌美国和日本串通一气围堵中国,为虎作伥,面对这种状况,国人气愤不已,我亦气愤不已,真想把那两个台独分子,那两个卖国贼“点滴了”。我常想,你台湾人长着黄皮肤,黑头发,说着中国话,写的是中国字,一副中国人的面孔,你不是中国人,你是美国人?你是日本人?真是数典忘祖!后来台湾又出现了一个马英九,他比李登辉,陈水扁狡猾,他承认“九二共识”,极有兴趣地与大陆三通,经商,大陆给予的好处他要尽了,大陆给的利益他要尽了,就是不愿意与大陆进行政治协商,打起”不独,不统,不武“的旗子,行使孔夫子的”中庸之道“,既从大陆获取好处,又从日美那里获得保护,企图在那个小岛上长期当总统,这种没有骨气,没有立场的骑墙派,我亦没有什么好感。
台湾人,特别是那些台独分子,他们觉得有傲视大陆的地方,说什么台湾民主自由,我曾关注过这个问题,我通过凤凰卫视,通过“海峡两岸”等媒体了解台湾那边的情况,台湾那个民进党就是个无赖党,就是个痞子党,没有能力治理国家,没有能力发展经济,只会投机专营搞寻票,只会制造族群分裂搞内斗,动辄上街游行,动辄冲上议会讲台翻桌子,丢鞋子,野蛮至极,横蛮至极,这民进党确实很自由,但是有了他们的自由,民众就没有了自由,社会也没有了自由,只有了内乱。所以,从老蒋到小蒋,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再到马英九,他们的人格形象就是台湾在我心中的印象。2008年两岸三通之后,大陆民众纷纷赴台旅游,从开始的一年几百人到几千,到几万十几万数百万,我对此行无兴趣,无热情。正如我的一位熟人所说:“台湾那地方有什么去的,想到那些台独分子的面孔,我就恶心”。
今年四月,我的台湾之行终于成行了。这是儿女们多次劝说的结果,加上这次组团多是家人,亲戚,朋友,很和谐,亲切,有趣,我便同意了。
四月十八日下午两点多钟,我们从长沙黄花机场登机,穿越台湾海峡,飞行两个多小时到达桃园机场。台湾方面接待我们的导游姓唐,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他自我介绍说:“他祖籍是湖南慈利人,旅行社特地安排他来接待湖南团,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们会多一些共知,共识。”唐导给我留下的印象很好,他热情,开朗,敬业,也很幽默。我们坐上台湾旅行社的大巴,二十几个人坐着四十几座的大巴,很宽敞,很舒服,车内十分干净整洁,车窗玻璃一尘不染,比起大陆的旅游车干净整洁多了,这是台湾留给我的最初的好印象。
汽车奔驰在由桃源机场去台北的高速公路上。我们坐在车上,目不转睛地看着窗外,贪婪地观看这台湾,这台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曾经的亚洲四小龙,曾经的世界大都市------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唐导不愧是一个深知大陆游客内心世界的导游,他见二十几个游客一声不响地静坐在车上,眼观窗外,他马上看出了游客们的内心世界______大陆人心目中的台湾与眼前所见的景象的巨大差距。他话锋一转说:“出来旅游首先要心情好,心情好看什么都会好。台湾曾经是亚洲的四小龙,现在比大陆落后二十年了,台北的繁华远比不上大陆的一些省会城市了,大家来台湾旅游不要用原来的想象做比较,看就看大陆那边没有的方面,看与大陆不同的东西,这样心情就会好些,收获就会多一些。”我觉得这话有些道理,刚才我还在后悔来台湾没有什么好看的,这台北市是台湾的省会,是台湾最大的都市,应该是繁华无比,美丽无比的,现在看来只与大陆那些中等城市相当吧。老伴在一旁说:”这台北,比怀化也强不了多少,与长沙比差远了。“我想既然来了,只留遗憾又何必呢,就如唐导说的那样,看大陆那边没有得方面,看与大陆不同的东西吧。
按照旅行社安排的行程是台湾环岛八日游,来回行程各占去一天,其实游览的时间只有六天。这六天里我们乘坐的是一辆“逸欢旅游”的豪华大巴,车牌是“202EE”,车子很宽敞,很整洁,空调效果和通风效果都非常好,乘坐非常舒服。司机名叫吴信贤,是一位三十几岁的小伙子,身材高大壮实,驾驶技术好,工作负责,少言辞,相处八天没有听见他说什么,只是兢兢业业地做自己的事。每天一分不差地来到酒店接我们,把我们的行李接上车,整整齐齐地堆放在车厢里,晚上歇宿酒店时,他首先钻到车厢里,把行李一件件提出来让我们认领。到了景区我们下车去游玩,他就把车开到景区的出口点,为的是方便我们少等候,少走路。每次吃饭我很少见到他,据唐导说,他要守车,只能给他送碗盒饭。四月二十四日我们从花莲去台北,据说若乘车,沿途要经过台湾东海岸的一条崎岖弯曲的公路,公路下面是太平洋,坎高路窄,以前曾有旅游大巴经由此地时坠入太平洋,紧急抢救数十天,只打捞上来两个车轮子,没有一人打捞上岸,数十人成了鱼食,是台湾旅游史上的一次最大惨案。今天我们去台北便改乘小火车,司机吴师傅一人开车经那段险要的路去台北,真是把安全让给旅客,把危险留给自己啊。那天我们上阿里山,正逢大风雨,我们坐在吴师傅的车上一路平安顺风,我们下山后的晚上,就听说阿里山出了车祸,我们真感到幸运,遇到了这么一个好司机,乘坐他的车八天,一点细小的事故都没发生,没有耽误行程,没有出现一次差错 。四月二十五日,吴师傅送我们去桃源机场时,唐导特地说道吴师傅几天的辛苦,我们都为之感动,下车时,很多人为他打小费,与他握手拥抱,我老伴,女儿,媳妇也都给他打了几十元的小费,我觉得这是应该的。这是我在台湾八天接触到的第一个真正的台湾人,他是土生土长的高雄人,他给我留下的是,淳朴,敬业的印象。
在台湾的几天里,我还有机会接触和认识了几个土生土长的台南人。那是女儿一个朋友的朋友,此人姓周,几年前嫁到台湾来了,她听闻女儿一家到台湾来了,执意要见面并请我们吃饭,一天数次打电话联系,女儿只好答应约定四月二十一日在高雄见面。这个小周家住台南,为了见到我们,她特地带了两个人开专车从台南赶到高雄,在高雄一家最豪华的海鲜酒店设宴请我们一行十人吃晚饭。一间大包房里,一张四米多直径的大圆桌,上面摆满了十几盘各种各样的菜,大都是海鲜,从桌面菜肴的名类样式,我已看出主人的热情与大方。因初次见面,大家都很拘谨,讲话也多是客套的,当我们入席酒过三巡之后,一切的拘谨都没了,大家亲密无间地劝菜,敬酒,交谈。小周很热情爽快,与女儿交谈就像是亲姊妹,就像是见到了娘家人。与小周同来的两位男士,也很热情爽快。这两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台南人,皮肤黝黑,脸盘园大,带着很重台湾土族口音的普通话,让我听起来很费力,但是他却不拘谨,口若悬河,天南地北地说过不停。当我向小周打听二人的姓氏时,知道其中一位姓陈。我暗想,陈水扁也是台南人,他可能不仅是陈水扁的同乡,可能还是同宗吧?我没加思索就脱口而出:“你与陈水扁是亲戚?”女儿在一旁马上制止我,说话不要牵涉政治人物,这是来台湾旅游的一条纪律。这姓陈的听了我的问话,没有正面回答,也没在意,引开话题,不停敬酒,劝菜。我觉从中感到台湾人也很坦然地,他们并不关心政治,也不计较党派之间的恩怨。而我以前从媒体中看到和听到的台湾民主政治的烂事,可能只是少数政客们的表演,与这些普通民众是不相干的吧。随后,小周,小陈又打开了音箱话筒,邀请大家唱歌。我在鼓励女儿去唱一支的时刻,小陈自告奋勇地拿起话筒登场了,他的歌喉不敢恭维,但他却唱得摇头晃脑的,十分开心十分得意,随后他邀请大家与他一同合唱,我们这些大陆人都很腼腆,没有人肯出这个风头,为了不让台湾的朋友扫兴,女儿只好登场去唱一曲,随后她与小陈合唱了一首,总算没有冷淡他们一片诚意吧。散席后,小周,小陈硬是要为我们雇来三辆的士,付了款,把一些事先准备礼物放在车上,才让我们离开。我们到了酒店,他们又打来电话问候,是否平安抵达。到酒店后打开他们送来的礼物,里面是台湾上等的烟酒和糖果,还有两个送给我和老伴的红包,里面是一些台币。这就是我在台湾见到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他们虽然只是台湾人中几个人,但是在我的心目中留下了可爱的印象,他们热情好客,他们大度豪爽,他们对同是中国的大陆人很融合,很亲切。这与我以前通过媒体了解到的那些台湾政治人物是完全不同的两副面孔。我心里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概念:台湾的人民是可爱的,淳朴的,有好的。
在台湾八天时间里,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是唐导,他是台湾第二代外省人。他的敬业精神,他的热情爽直,特别是他对国大陆的友好情怀,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祖籍是湖南慈利人,父亲十七岁时被国民党抓丁来到台湾,与当时来台的数十万国民党士兵比较,他父亲是幸运的,来台湾后不仅保全了性命,而且 找了个台湾女子结了婚,有了他和他现在的家。大陆来台的壮丁大都有一本血泪史,很多人终身不能回大陆与亲人团聚,独自在台湾孤苦终身。唐到给我们讲了很多这方面的事情,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样一件事:
(手拿小旗的人是唐导)
台湾有一个老兵,是1949年抓壮丁来到台湾的。那天旁晚,他母亲正在做饭,急忙中叫他去镇里的店铺打酱油,他出门刚走到街口,就被身穿黄色军装的士兵五花大绑捆住了,随后他跟随败退的国民党军队来到台湾。母亲不见打酱油去的儿子回来,这会是怎样一种心情?这会是怎样一种焦虑?她会怎样的呼天号地?她会怎样的四处寻找?这个被蒙着眼睛押到台湾来的儿子又会是怎样地思念他的母亲,他的家人?母亲等打酱油的儿子回来,天天坐在屋门口等啊等,等了几十年,等到奄奄一息断了气,也没等到儿子回来,死了不能闭目,眼睁睁地归了西天。2008年两岸实现了三通,儿子争取到了回大陆探亲的机会,当他来到家乡,得知母亲身前对他的思念时,他痛不欲生,几次哭得死去活来,他到村外的小镇上,买了一瓶酱油,来到母亲坟前,祭奠在坟前,长嚎一声:“娘,我把酱油打回来了。”便昏倒在母亲的坟前。凄惨啊,令人撕肝裂肺。国民党的军队就是这样凑合起来的,这样的军队能打仗吗?难怪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八百万军队一溃千里。
我们行经花莲时,唐导又给我们讲了花莲的“荣民之家“,这里住着大陆来台的老兵,都是些没有成家的孤寡老人。年轻时这些人被调遣去修筑”太鲁阁国家公园“,那条几近垂直的大理石峡谷,高不见底的断崖峭壁,钻山穿洞的大型隧道,就是这一群老兵完成的。下面这个画面,描绘了1954老兵们参与建设台湾,打通东西横贯公路的场面。他们劈山开路,遇水架桥,用钢钎、铁锤、炸药,终于在1960年打通了公路。为了这条路,6年里共牺牲了212人,受伤者达700多人。可以说,一代军人将青春和生命献给了这块热土。
我们的旅游大巴经过“荣民之家“时,我看见路边上有很多”荣民”在那里散步,休息,他们都是一些年过古稀,耄耋之年的人了,我脸贴着车窗,挥手向他们示意,他们看见我挥手,也不停地挥动着手,想到他们凄惨的一生,我暗自流下了眼泪。
虽说台湾是个宝岛,其实它只有大陆面积的300分之一,人口是大陆的65分之一,围绕台湾环岛高速打一个圈,只有1300多公里,与大陆的大好河山相比,这里确实没有什么可看的,大陆的五岳是阿里山可比拟的吗?那日月潭是一个高山上的湖泊,大陆的青海湖,洱海,天池,其秀美远远比过了它。我们来台湾旅游只好本着看稀奇,看大陆看不到的,有了这样的心态,来这里走一遭到还有一点新鲜感。
在台湾的一些城市里特别是在台北市巡游时,我看到街道两面的店铺招牌很多都是用大陆城市的名字来命名的,北平,上海,广州,重庆,贵州,湖南------不论你转到那个角落,都可见到这样名称的店铺,这在大陆是少见的。有一天晚上,我们在开车去酒店的途中,我突然发现路边有一家“沅陵制鞋厂”的店铺,我立刻叫女儿把这家门牌照下来,可惜的是还没来得及拿出照相机车子已开过了。事后我一直在琢磨这个现象,又问了唐导,他的说法与我的思索一致:当年随蒋介石来到台湾的除了国民党几十万官兵外,还有一大批商人富豪,他们为了躲避大陆“共产共妻”,带着家产携儿带女来到台湾,开始在台湾经营,他们人在台湾心思大陆,为了表达这样思乡之情,便把自己店铺的名牌贯上自己家乡的名字,所以才到处都是什么“上海金行”“重庆酒家”“沅陵鞋厂”这样的店铺。当时我有点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巴是直开而过的,如果当时能停留一会,我一定会去走访这家店主,与他拉拉老乡情,问问他是沅陵何处人氏,我想他若见到我一定会很亲切,或许会真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整个台湾的八日游,基本上把台湾的有名景点都走到了,台湾的名胜古迹如故宫博物馆,国父纪念馆,101大楼,中台禅寺,我只是走马观花般的看了一下,这些在大陆见多了,没有兴趣,亦没有新鲜感。对于观海望洋我很有兴致,我曾在微信发过一条短信:“山里人见了海就激动,见了洋就欢呼“,这是山里人的普遍心态吧。台湾之行的第一天,我们去了基隆的野柳风景区,野柳是一处突出海面的岬角,长约1700公尺,因海浪侵蚀及底壳运动,形成了海蚀洞沟,海边岩石千奇百怪,站在这里看惊涛拍岸,浴海风吹拂,令人心旷神怡,据说晴朗天气时,站立海岸可遥望钓鱼岛,这是一件多有新鲜感的事情啊。随后我们从台湾的最北部基隆驱车向南,历经桃源,台北,台中,嘉义,高雄,台东,花莲,台湾一些有名景点的城市都跑了,看市容市貌我没有兴趣,去商店购物,我亦没有情绪,我关注的是景点,特别是海边洋边的景点。去了日月潭,我没有激动,这高山上的湖泊,哪能与青海湖相比?我只拍下了几张照片作为纪念。去了阿里山,我觉得也很平淡。听唐导介绍说:”这阿里山是一片原始森林,尤以桧木闻名世界,山里有一株2300多年的神树,叫‘光武神树‘,实属稀世之宝,遗憾的是这片原始森林在小日本侵占时期,遭到严重砍伐和破坏,现在山林中还残存着无数腐烂的树蔸和日本人运输木材修建的简易铁路“。唐导的这番话,引起了我对阿里山的兴趣,那天游览阿里山尽管风雨不停,我始终很有兴致的穿越了这片浩瀚的林海,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
在阿里山也留下了一点遗憾,就是没来得及把日本人修的那条简易铁路拍下来,这是小日本侵略台湾的一大罪证啊。
沿着台湾西边的高速南下,我们行进在台湾海峡的岸边,有很多时候,我们的大巴已靠近大海,我们可以从车窗里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和隐约可见的渔船,眼前的大海就是台湾海峡,以前我们是在地图上看台湾海峡,现在我们亲临近边,可看见那拍岸的巨浪,可听见那呼啸的风声,有稀奇和亲近的感觉。四月二十一日下午,我们来到了高雄,参观了“西子湖风景区”,这里与高雄港相连,站在海港的护栏边,极目远方,眼前的这片大海已不是台湾海峡,而是中国的南海了,近处的港湾处有一座陡峭的山崖,山脚下树立着一块很大的碑石,上面写着:“欢迎光临中华民国高雄港”,看着这段文字我才意识到,这里是祖国一块没有统一的地方。台湾人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祖国统一持反对态度,但是听唐导几天来的述说,现在随着大陆的飞速崛起,台湾人的归宿感在不断地增强,唐导说:“我们等待着你们来解放我们呢“。从台湾人的口中说出这样的话,引起我们这群游客会心地大笑了。
四月二十二日,我们来到了鹅銮鼻和猫鼻头,这是台湾的最南端。台湾的地形像个地瓜,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正是这地瓜的根节处,名字叫做“鹅銮鼻”。以前我只从地图上看台湾的地形,这次是站在实地的,心里不时有阵阵说不出的滋味——新奇。
站在这里,眼前所见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但它不是我以前在大陆所见的海,在辽宁大连我看过渤海,在山东青岛我看过黄海,在浙江舟山我看过东海,在海南三亚我看过南海,现在我面对的是从南海进入太平洋的巴士海峡,远处就是那个地痞国家菲律宾,于是我想起了黄岩岛事件,想起了最近台湾渔民被菲律宾海警枪杀事件,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凭借他国的势力在这里狗仗人势,兴风作浪,可耻,可怜。随后我们又去了“猫鼻头”观海,拍了几张海滩风景。
从台湾最北的基隆出发,今天跑到了最南端,我们四天里就纵跨台湾了,以下的时间又要北上了。唐导说:“南下时我们走台湾西线,北上我们就走东线,这就叫环岛游“。从鹅銮鼻去台东不能直接沿东部海岸北上,因为这里尚没有高速,必须经西部原路线返回到枫港,再橫跨中央山脉,往东到达达仁(台湾东岸靠近太平洋的一个城市)。中央山脉是贯穿台湾南北的一条大山,全长360公里,海拔3000——3500米,最高处达到3900米。我们横跨的这段山是中央山脉的最南端,平均海拔只有1000米,我们经过此山时,只见道路弯曲如“之”字,悬崖万丈不见底,如盘旋于云雾之中,经过几个小时的爬涉才到达平地。在沿着东岸北上的两天里,我算是看够了太平洋的风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一个是“北回归线标“,这里紧靠着太平洋,路边有一座高塔就是” 北回归线标“。这里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是一条纬线,大约在北纬23.5度,站在这里,脚往南跨一步就进入了热带,往北跨一步就进入了北温带,使我感到有趣和神奇。离开“北回归线标“,我们去了”太鲁阁国家公园“,深山峡谷之中,几近垂直的大理石峡谷雄伟壮丽,断崖峭壁更是高不见谷顶,低不见谷底,令人不禁赞叹自然神奇之美。
完成了这个行程之后,我们台湾之行的主要景区都已经到了,剩下的时间多安排购物,观看市容,这对我来说,已是可有可无的事了,常常是他们去商店,我便坐在店外休息等候。四月二十五日,我们一行从桃源机场乘飞机返回长沙,当天中午与家人,乘坐两部前来接机的车回到怀化家中。
去台湾看一看也有必要,台湾百姓不同于台湾政客,他们是可爱的,这就是台湾留给我的印象。
2013-4-30于市委大院
黛眉印象
文/卧龙
黛眉,一个令人遐想的名字。我曾经无数次猜想它的样子:是一小家碧玉独倚栏杆,望尽千帆东去?又或是一冷艳美人,画眉后孤寂地仰望西天的新月?
走进黛眉时,我意识到我还是错了。它哪里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分明是一尊无畏的金刚,一个充满力量的年轻的金刚!
这里的树是俊俏的,悬崖边,石缝里,巨石上,姿态万千,像一团团翠绿的玉,阳光穿过,闪着快乐的光。
水,似乎是石头的延伸,藏于密林,刹那间又急促泄下,像是身手敏捷的小伙子,一转身,就不见了。石头上看不到青苔,棱角激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着坚毅的光。我无法称之为溪流,是因为它干净利落,丝毫捕捉不到小溪潺潺的温柔。就连那条高高落下的瀑布,也将水声隐于深谷,在葱郁的翠绿中轰鸣着,如同一条腾空的蛟龙,摆脱了上千年的束缚,直冲云霄。
石头是山的主题。这里的石头,或险峻挺拔,或敦实横卧,每一块足以成岭、成峰。石头上的纹络清晰可辨,像是流动着的不同色彩的水,无边无际。
如果说,石头是大自然最古老的文字,那么这里的石头就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史诗。而我,仅仅是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在它面前蹒跚。惊叹已经麻木,我跟着空气游走,像一片落在海面上的叶子。起风了,一个巨浪接着一个巨浪,我被淹没又被卷起,卷起又被淹没。听不到虫鸣,找不到方向。
我闭上眼睛,远处传来万马奔腾的嘶鸣。黄河!是黄河!她吹着号角,挥别黛眉,一路向东……
印山印象
文/封志良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远处的风景才是最美,因此不断地去追寻诗和远方。其实不然,近处也有美丽的风景,只是我们缺少发现而已。位于庙前境内的中国印山就是这样一个身边的风景。中国印山属南岭山脉,原来叫做岩背岭,连绵于常宁与桂阳交界处。多少年来,岩背岭山间那嶙峋耸立的石头,斑驳苍老的藤条,石缝中生长的树木就像乡间的俊俏女子,隐在深处无人识。
后来,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被一位叫吴国威的老人发现了。开发这座山时,吴国威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他不仅在国画方面颇有影响,还是常宁版画的创始人,曾获鲁迅版画奖。按理说,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老画家,他没有必要再去尝试这劳心又劳神的创意工作。然而,吴国威没有这样做,他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就是永不停步,一心想的就是如何给后代留下一笔能够永远保存的财富。于是,他力排众议,经过一笔一划,积十年之功,终于在这个古来就属蛮荒之地的庙前一隅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景点。于是,不甚出名的岩背岭便成了流光溢彩的中国印山,山上的石头便成了“酿酒的石头”。
现在,中国印山既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镌刻了华夏风雨历程。那山间秀美的景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上的印章更是给我们处世谋事提供了珍贵的人生借鉴。建成以来,前来观赏和接受教育的游客和学子络绎不绝。
我不知来过中国印山多少回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记得第一次来时,首先看到的是沈鹏先生雄劲的“中国天下印山”六个大字,背面则有“庙前岩溶地质公园”的牌子,而且还是省级的。穿过牌楼,由广场往前走,发现入口上方有一枚大大的指印,相传为舜帝所留,也许就是它触发了吴国威老人的灵感。下面还有一个足印,相传为隋唐瓦岗五虎将之一、后来成为道家仙祖的谢映登羽化登仙后所留。左右两侧各有一方大印,即阳刻的“中国印山”与阴刻的“天地人和”,充分展现了中国印文化的两个方面。
中国印山有“三山一峰”,分别为中国名人名章山、中国书法艺术山、中国纪念印章山和观印峰。行走在山间,那印章从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穿越古今,接踵而至,让人目不暇接,而且每枚印章背后都记载着相对应的历史人物和丰富故事。我们往往这一步还在盛唐,下一步则到了遥远的宋朝。但我们如想完整地欣赏到这些玺印,还得颇费一番周折,因为山间的道路处处皆蜿蜒曲折,石头则壁立千仞,有些地方间隙狭窄得只能容纳一人。如果是一些瘦小者还好,遇到身材魁梧者往往得收腹弯腰才能通行。
有人说,张家界是上帝的盆景,是遗落深山的丹青,是一幅展开的长卷。从我看来,印山的石头完全可以与之媲美。在这山间,张家界有的,这里也有,张家界没有的这里也有。中国印山上的很多树木都是从石缝中生长出来,而且这些树木,往往是两棵树抱在一起向上生长,像一对恩爱的夫妻。张家界山间就没有这样奇特的现象了。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幽深的情人谷,美不胜收的金龙岩。行走在这片土地,我们总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希望静下心来以抵达中国印山灵魂的深处。
中国印山不远处有一溶洞,这不得不提,也不得不去。洞内与外界的温度恰恰相反,让我们感到大千世界的不可思议。如果夏天进去会感到清凉无比,冬天进去则会温热弥漫全身。洞中那经过亿万斯年浸淫、滴落而形成的独特石灰岩地貌让我们感到无比惊讶。巍巍耸立的巨型石笋,刚中见柔,粗中显细,在那七色灯的映照下,则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相对于印山的神奇与韵味,这里宁静而抒情,温馨而神秘,确实为一处避暑纳凉、感受自然胜景的绝佳之地。
“什么也不留下,只留下脚印;什么也不带走,只带走印象。”中国印山,我肯定还会来的。
平天印象
文/张峪铭
在江南,湖泊如同散乱一地的珍珠,到处都是。但它们之间很少是独立的,总有一根细绳串在当中。这细绳就是一条条相互贯通的小河山溪。
平天湖就是这珍珠中又亮又大的一颗,它坐落在池州大地,水域面积达11平方公里。当我走近平天湖,走进她身边的醉仙湖、太朴山和元四章,我的脑海里有了这样的想象——
平天之“子”
朋友说到平天湖采风,从杏花村的醉仙湖开始。我有点诧异。他说,这是平天湖的子湖,就像进一座大院,先进入宅门,再过垂花门,到了前院,走过游廊就进入庭院了。醉仙湖就算是前院了。朋友比喻还贴切。但将我们的胃口吊得高高的,让人对平天湖有了格外的向往。
醉仙湖在杏花村内,面积不大,如小家碧玉,在秋阳照射下,波光粼粼,显出灵动小巧。其时已至秋日,可江南的秋就像一个恋家的女子,拖着步子缓缓而行。你看湖边柳如烟,水如绸,荷如盖,绿如春。我们绕湖而行,先到了“窥园”。那一道道石门,残垣偎依,呈环形排列在湖岸,侧望是框框风景,正看是环环洞天。“窥园”是当年歙州学博董子修在这儿研读诗文处,昔汉儒董仲舒“学不窥园”,董子修仿效说:“吾以吾窥之,学吾祖不窥也。”看样子他窥到了满湖风光,也窥破了满腹经纶。
这样的人文传说,就如醉仙湖沉淀的泥,打捞不完。这不得不说说杜牧了。当年杜刺史在一个淫雨霏霏的黄昏,青箬苙上的雨水还未滴尽,绿蓑衣还披在肩上,一头瘦驴跟在身后,踢踢踏踏的,他一副落泊与无奈,一副失意与沮丧的形象,带着一个暗淡颜色的背影,踽踽独行在杏花村。庆幸的是,一觞酒浇化了他心中块垒,一湖水清净了他心中郁积。一首《清明》诗,让他与杏花村、与池州名满天下。
我不知道醉仙湖的名字与杜牧有没有联系,但我知道在醉仙湖边的杜牧与杏花女留有千古佳联。在杏花灿烂的季节,妖娆如杏花的村姑,笑问客官姓甚名谁。杜牡却道出了一诗:“半亩山林半边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杏花女知是杜刺史到了,她瞧了一眼手中倒茶的锡壶,随即出一上联:“白锡壶腰中出嘴。”杜牧想不到此女子才貌双全,竟心有旁骛,一时无法对出。善解人意的杏花女有意无意的摆弄手中的铜锁,才让杜牧豁然开朗,于是对出了“黄铜锁腹中生须”。
这故事我总认为少了点风花雪月,但在杏花村、醉仙湖俯首皆拾。在清代文学家郎遂编撰的《杏花村志》里也能找到。如石埭的杜荀鹤是杜牧的庶出子;宋朝奉议大夫郎文韶在元时隐居焕园;康熙皇帝的贴身保镖武状元贵池的曹日玮在此练武……
真是一处历史一处景,一处景物一人文。
我独上湖边的“望华亭”,想一览杏花村的全貌,可真正的旧迹随岁月漫漶,一切都无处可寻。但醉仙湖边的修复的“人文景观”,让我们仿佛能穿越到从前——“吟诗台”前,杜牧醉卧湖边的身影似乎还在;“渔歌埠”里,历代文人的吟唱似乎能闻。轩照湖水水映轩,可水还是那湖水,轩已不是那个轩了。
绕湖一圈,美景如画,人文如书。你不由得感叹江南的水,不仅滋润着江南的风物,也书写着江南的特有人文。我已被醉仙湖的景色陶醉了,于是想,“前院”就这样妩媚动人,到了“庭院”,那将是怎样的光景,我对平天湖的期待已不能自持了。
平天如“眼”
一个地方的美离不开水,就如一个人的美离不开眼。到了平天湖,才知道,她就是池州的那只清澈的“眼”。
秋日的阳光显得格外透明,从醉仙湖离开,沿着清溪河畔诗词碑廊走过来,也不过十来分钟。在车上我想着,这一河清溪水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它是不是平天湖的金环?若这样,平天湖就是一块“金镶玉”了。
等你拾级而上,爬上那道坡,你眼前的湖,就如心中的海。远眺浩渺无际,山影幢幢;近观清风徐来,湖水微澜。我顿时想到的,是“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的动人句子。平天湖真是一位静伫的少女,立于池阳的山与城之间。她离人近,又似乎很远;她离人远,又似乎很近。她总给人以“迢远而又深情”的高贵形象。水盈草木深,天蓝平天净。池阳的这片生态土地,以其超常的智慧,守护着这方水,守护着这只眼。
听友人介绍,平天湖比西湖还大一半,在不大的池城,有这样一块天然的氧吧,天然的肺,真是上天给池城人的福气。湖水平天,福运齐天。这种联系,不是文人的胡诌,而是自然的因果。可池城人福气不止于此,还有平天湖的文化遗存。李白当年从齐山上俯瞰平天湖,写下了“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在平天湖如练的水面上,泊一小舟,捧一杯酒,在月光下,是何等的诗意。当然这朵“花”,是人照水,水照人,是风情万种的艺伎,而不是水中的一朵莲。
不过今天的平天湖里,还真有一朵硕大而洁白的莲,卧睡其中。这就是莲花台喷泉池。
莲花台高有两米,离岸有丈许远,平台的底座上开出八只花瓣,中间装有音乐喷泉,平时不启动,一旦到了节假日,这里游人如织,那时泉涌如莲心,乐飘如仙境。我们没碰到这样的机会,有些遗憾。但你不能不说这样的设计匠心独具,做到了自然与人文的相融相洽。“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那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平天湖如眸的白莲花柔美得那样的“圣洁”,与境内佛地九华的莲花仙座遥相呼应,不能说不是山水人文的圆融合一。
“文选烂,秀才半。”昭明太子一根竹竿钓尽了池阳的深潭浅水,到处都留有他垂钓的遗迹,平天湖当然也有他的钓台。其实他钓的哪是鱼,他钓的是趋之若鹜的天下才子,他钓的是《昭明文选》中的诗文,还有那功垂青史的盛名。
我们绕着平天湖跑了一圈,湖心的龟山岛,龟拜九华;湖边观湖亭,白鹭翻飞。岳飞抗金水师练兵处已无痕迹;湖上的亲水沙滩到处是人。平天湖白天用最温柔的水亲吻着游人的肌肤,晚上微风鼓细浪,用动听的涛声拥着池城人入眠……
这让人猜想起平天湖的秋夜来,寒山清寺,孤灯照影;天河坠落,星辉满湖。一群青春少年,悬坐在木板码头上,憧憬岁月,仰望苍天,任流星落入那乌黑的眼,清亮的眸。
平天湖真的清亮如眼,可这样的钟灵之美,肯定有着不平凡的源头。
平天之“根”
一湖的人文,从书卷中来;一湖清澈,从源头而来。这不得不让人沿着山溪,漫溯到了平天湖的根——太朴山。
当然平天湖的水根肯定不是一处,但我认为太朴山下的元四章最具代表。我不想落入俗套,写那里的山林如何之秀美,自然环境保护得如何之好。有这样的碧水,那是自然的事。我寻找平天湖之根,在于寻找守护那方净土的人。
元四章村坐落在太朴山的南麓,来龙山下。元四村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明清时就有千余户人家。看那刻有年号的石桥,那光滑可鉴的麻石路,那剥蚀沧桑的水堰,那“如翚斯飞”的祠堂,还有那旗鼓……就知道元四章盘踞于此的久远了。
元四没有什么景可看,一条山溪分成两支,将村庄环抱其中。人们枕河而居,无非涨汛时能观万马奔腾,枯水期可听小桥流水。再无非是炎热天有清凉的山风,寒冷天有温湿的地气。这一切是山居人家都有的享受罢了。
可元四要看的东西还是有的。那庄严肃穆的祠堂,那保存完好的族谱,那壁画上的古老故事,还有行将消逝的乡村炊烟……
元四章的祠堂有两座,建筑风格有别于徽派,门前四根廊柱,支撑翼展屋顶,朱漆的大门,彩绘的花窗,檐头的雕饰,外观上有如北方建筑的风格。这样的建筑,这样的色彩,给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带来了别样的生机。
祠堂有三进,前面空敞,中有天井,后有辈份谱系台。堂中有匾,其中一祠的匾上写有三个镏金行楷“秩叙堂”。据村中人说,现在的元四章已改掉了“生不入谱”、“女不入谱”的旧习,只要是元四章的人,不论男女,皆列谱中。其实元四章早就行在规外,祖祖辈辈将一个女子——玉姑婆尊奉在祠堂里,也尊奉在心中。这个女子就是明代洪武年间,章氏先祖斗民公的女儿章住英。据壁画中记载,当时斗民公的几个儿子都在军中当差,可有一次押运粮草,遭遇盗匪抢劫,朝廷问责,几个儿子有的被杀,有的被关,有的逃亡。家中只剩下住英和嫂嫂柯氏。柯氏生有一子,家道不幸,生活异常艰辛。作为小姑子的住英决意不嫁,毅然帮嫂嫂支撑门庭……
故事让人黯然神伤,我想尽快离开此情此境,于是从祠堂的侧门走了出去。就这一步,却让我看到了久违的情景。
一条小巷的尽头,几只鸡悠闲的在地上啄食,斜搭在正屋的矮披,突出一只烟囱,烟囱里冒着烟,在暮色微风中,袅袅升腾,尔后在空中弥散开来。我的心一下子就静如湖水。炊烟是乡村的坐标,可这坐标已显模糊,让人时常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时间已近黄昏,朋友催我们尽快回程。我却意犹未尽,问手支院墙,闲看夕阳的老人,建的房子要多少钱?他说要三十多万。要这么多不如到城里买房?他说自己祖祖辈辈的根在元四,怎么离得开?
是啊!元四章人不忘根,不忘本,他们对先祖慎终追远,对良善顶礼膜拜,对自然对环境敬畏有加。他们远离喧嚣、克制欲望,守住了生态家园,守住了血脉之“根”,同时也守住了平天湖的水脉之根。
所以,在我眼里,平天湖的美,不仅美在湖上,也美在大山深处。
印象深刻的普通人
文/段振宇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大多美好的时光都和外婆一起度过,那时爸爸妈妈都在外地赚钱,就由外婆来照顾我。怎么说呢?外婆真的是一个细心和蔼却又严格的人。
说她严格,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外婆对学习非常看重。每当得知我作业没写好时,总是极力劝说我写作业。也不论有什么重大的活动,都不让我参加。而当外婆得知我成绩退步时,总要给我说大堆大堆的道理,其实这些道理我都懂,根本不需要操心,可是外婆还是会一遍一遍的说。
外婆有时有些霸道,特别是当她骂外公的时候,而外公却又那么的谦让,总是一声不响,对比多么鲜明啊!
外婆有点斤斤计较。为什么这么说呢?每次帮她买衣服,外婆总嫌价钱贵,布料不好,用万般理由推托,每次都买不成,总是去做衣服穿。又有一次,外婆和舅舅说好让舅舅去接妹妹,结果舅舅忘记了,说外婆没让她去接。这事让外婆知道了,气的连饭都没吃,拎着菜回家了。
你们会不会认为我的外婆很烦啊?但是有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回到家时,家中一片寂静,妈妈担心而又轻快的说:“外婆被出租车撞了。”这句话仿佛给了我一个晴天霹雳。我恨不得马上飞到医院去。妈妈捡起我滑落的书包,说:“没有生命危险!”听了这话,我舒了一口气。我怀着焦急的心情等,到了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医院。整个医院中空荡荡的,外婆躺在床上吊着水,左臂打了厚厚的石膏,脸上擦了一大块皮。而外婆却依旧用欢快的声音说:“没多大的事,就是花了不少钱,能报销!话说回来,还不是为给你们家送鱼!”那一刻我震惊了,外婆竟然是为了给我们送鱼才受伤的。
应该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更爱外婆了,对外婆有了新认识。
她当然对学习非常看重。她从小没怎么念过书,她不想让我们受苦。这是一种爱的表现,生怕儿女吃一点苦。
她当然霸道。虽然整天对外公“吼”,但“吼”些什么呢?“又抽烟,肺不想要啦!”“又喝酒,胃药给你白吃了!”现在想起,这或许是老夫老妻间特殊的关爱吧!
她当然斤斤计较。对谁计较呢?对自己!吃穿都非常节省,对儿女呢,却是那么慷慨大方!要吃,要穿,无论多贵都买。她不仅帮舅舅家操持家务,还天天到我们家来为我们洗衣服。而那次她急着要回家,你知道为什么吗?那是因为她怕舅舅在家没饭吃!
自从注意到这些后,我开始关心外婆了。当她做饭时由衷的夸一句“真好吃”,当她买菜时,主动帮助她拎拎菜篮。而这些小事却总让她高兴半天。其实,比起她对我们的付出,真的不算什么吧!
外婆,我童年生活中最爱的人,内心记忆最深刻的人。她用她的爱包裹住我,伴我走过童年的点点滴滴。即使她有再多缺点,但在我心中依旧是最爱的人。
外婆,一辈子的普通人,我童年生活中最伟大,印象也最深刻的普通人……
印象王营
文/龙狮鹏
发源于幕阜山脉的高桥河是梁子湖最大的支流,它蜿蜒流进鄂州的第一村便是毗邻大冶的涂家垴镇王营村。高桥河宛如一条玉带,与左侧的老虎头、下山汾林等山脉将1.2平方公里的王营村环绕在中央,俯瞰犹如盘绕的金链上镶嵌着一颗耀眼的明珠。
王营是个小巧精致的村庄,全村一百三十多户人家。走近它,房舍错落有致,七个大小不等的池塘散布在旁,犹如七颗璀璨宝石,熠熠生辉。这里四季花开,春有桃李油菜,夏有莲花朵朵,清香馥郁,秋有菊桂争奇斗艳,冬来,则有凤仙、碎米荠、藿香蓟等与雪花竞放。
人杰地灵的王营村又叫义门营庄。相传明朝初年,淳、鲁两姓世居于此,以漕运为业,两姓先祖义结金兰,成为异姓兄弟。一次,因押送一批军用物资,未能按时到达,按律当斩。淳、鲁二人至情至义,为保对方而争相赴死,最后鲁家先祖被斩。淳家先祖痛不欲生,一夜之间毁船弃业,从此不再操持漕运,只以渔耕为生,并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鲁家孤寡的重任。后来,淳家改为“王”姓,隐姓埋名,王、鲁两姓亲如一家,从此风雨烟霞,代代相传。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据说,这首先秦民歌的发源地就在王营村老虎头山对面的高桥河上。千百年来,《越人歌》源远流长,脍炙人口,它自然也成为王营村最靓丽的一张文化名片。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在《越人歌》的吟唱中,王营的蓝天、碧水、长堤、田畴、鲜花、白鹤等美景相映成趣。
印象不深
文/风清扬
印象不深
风清扬
眼下,大学生就业难,更别提进个好单位,找个好工作,那就更难了,这不在登彩县登彩镇的老李也正为自己的儿子小李的工作发起了愁。
要是早搁几年,老李担任登彩镇办公室主任的时候,安排小李的工作本来不叫个事。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赶上了国家出台政策精简人员,偏偏老李也在精简范围之内,一下子又回老家种地去了。
“不行,为了儿子的前程,豁出这个老脸去了。”尽管老李深谙人走茶凉的道理,可他依然拿出了有些泛黄的通讯本,给在市委政策研究室当主任的朋友老冯打了电话。听了老李的诉求,老冯喯都没打,就应承下来了,他在电话里告诉老李,市报社正准备招人,而报社的一把手是他的好朋友。老冯让老李过两天来市里一趟,一起把这个事情办成。
两天后,按照老冯的约定,老李带上了两瓶五粮液和两条软中华,和小李一大早搭着大巴车向市里赶。在车上,看着近五千元的五粮液和软中华,老李心里感慨万千。这也难怪,自从下岗后,老李家就靠几亩薄地维持生计,再也没有没有其他的生活来源,同时前几年供小李上大学,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可如今为了儿子能有个好的前程,花费再多老李也只有忍了。
经过一路颠簸,老李父子总算赶到了市里。中午,老冯带着老李父子提前赶到了市委对面的大酒店的雅间里。大约莫过了十分钟后,一个穿着讲究的中年男子带着一名司机进来了。
见到了中年男子的到来,老冯立马起身相迎:“王社长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啊,快坐快坐。”王社长听到老冯这么说也应道:“老冯啊,都老朋友了,就别这么客气啦,一起坐!”
待坐定后,老冯对双方进行了介绍。很快上了两个菜,见到菜上来了,老冯端起了酒杯:“来,为了今天的相见,咱们先喝一口。”看到老冯提议了,老李也赶紧端起酒杯。
喝完第一杯酒后,双方的话匣子打开了。“王社长老家是哪里的。”老李赶紧问道。“我老家是登彩县的。”王社长吃了一口菜答道:“哦,咱们是老乡啊,我是登彩县的。”老李急忙献殷勤道,“亲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在这里,真是缘分啊,来老兄咱们干一杯。”
菜在一个个上着,在老冯和老李的努力下,酒桌的氛围越来越热烈,几个人都喝得酒酣耳热。看到氛围很,老李小心翼友好,老李小心翼翼地问:“王社长,我儿子想到你们报社应聘,你看有问题吗?”听到这句话时,王社长正在摸自己的口袋,曾经多年在酒场拼杀的老李见到这个状况,立马知道是王社长在找烟抽,赶紧递上了一支大中华,并点着了。
王社长嘬了一口,吐了一个烟圈,不紧不慢地说:“没问题,有市委政策研究室冯主任这里呢,更何况咱们还有老乡这一层关系呢,包在我身上了,过几个月才正式招聘呢,先让你儿子在报社实习熟悉一下情况,等待招聘。”
“不过,我的儿子性格有点儿内向,不大爱说话,现在人才竞争这么厉害怕不符合贵社的要求啊!”老李接着又提出了自己的担心。“没问题,内向才能保守报社的一些机密呢,我喜欢这样的人。”王社长拍拍胸脯说道。
看到王社长打了包票,旁边的老冯提醒老李:“你们父子还不快谢谢王社长,和王社长喝一杯。”听了这话,老李赶紧举起了酒杯,而小李则没有见过这个阵势,还在一边发愣,见状,老李狠狠踢了小李一脚,压低声音说:“还不拿起酒杯敬酒。”听到了老子的喊话,小李涨红了脸,赶忙起身端起酒杯。由于紧张,小李手一哆嗦,竟将杯子里的酒洒到了王社长身上。
“真是个没用东西。”老李在心里这样咒骂着,尽管对小李的表现,老李感到很不满,可他还是满脸堆笑地说:“小孩子刚毕业,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领导,太紧张了,还望王社长不要见怪,您老人家喝一口,我们干了。”利用自己曾经在酒场上打拼的经验,老李麻利地在挽着面子。“没事儿,没事儿,我年轻的时候还不如他呢,孩子嘛,以后多锻炼锻炼就好啦。”对于小李的失态,王社长微微一笑,并不在意。
两个小时后,酒酒足饭饱,老李将带来的两瓶五粮液和两条软中华赶忙塞到了王社长的车里,连连说:“一点儿心意,请收下。”看到这些“心意”,已经喝的脑袋发胀,满脸红光的王社长手揽着老李的肩膀,打着结巴说:“你老兄,太……太客气了,下次可……不……要这样了,咱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放心!”
有了这次酒会,加上朋友老冯无私的帮忙,小李顺利地进到报社实习。“有老冯这么个大官出面,况且王社长已经被我深厚的社交功力折服了,这事肯定成了。谁说现在办事得花大钱啊,我这不就花了几千块,事情就办成了。”想到这里,老李不禁有些佩服自己了。
果然,小李很快进了报社实习。小李还在电话里告诉老李报社里的部主任对自己很照顾,有采访任务总是带着自己出去。对小李反馈的信息,老李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测,也就没有进一步向王社长表示。
过了三个月后,报社贴出了招聘告示,招聘正式开始了。就在老李认为这件事铁板钉钉的时候,小李却意外的落聘回家了。
见到回家的小李,这可急坏了老李,他赶紧打电话给让老冯打探情况,过了一会儿老冯打回电话:“人家说印象不深,好长时间没见过,都忘记小李这回事了,所以在应聘时,非常公正、公平地将表现不合格的小李给刷下去了。”
“那可怎么办啊,得想想办法啊,不能让孩子失业啊!”老李在电话这头说话几乎带着哭腔。最后按照老冯的建议,老李再次来到了市里,又一次约上王社长,几个人又推杯把盏一番。这次吃完饭后,老李给王社长兜里塞上了东借西凑来的两万元。看到这些“表示”,王社长还是满嘴酒气,拍了拍老李的肩膀,笑着说:“这回印象深了,放心包在兄弟身上了。”没过几天,小李回到了报社,经社长特批成了报社的一名合同记者。
小李上班去了,可老李的心里并不平静,看来印象深不深关键还得看那两万元啊,经历了半辈子人情风雨的老李,这回可又上了生动的一课。
印象生活
文/晨尘
故事,开始和结束一样简单,当你聆听故事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做好安静聆听的心理准备,然后安心接受故事的结果。生活不是一成不变地在继续。如同故事,一段一段。生活如此,记忆抑然……
在一起、或者不
过往的岁月在不经意间如渐渐拉开的银幕,在上演一幕一幕动容心扉的画卷之后。我如是回首,忘却了该怎么形容那些往事,顷刻间仿佛感知有一种记忆中的往事在拒绝着任何文字来修饰。最后,我只能简单的如是说:
九月的西安,初见的大学,我的印象军旅生活,在汗水和千里之外的异乡陌生气息中我在接受着一个人生活。
十月间简单旅行、简单思想、简单生活。一切都平静如水,我的心境可以倒影出天空干净的颜色。
十一月末的鱼化校区,天空的颜色很深,我和很多人一样告别了陪伴我们近两个月的迷彩服,换上了在心中曾感神圣的警装。那一刻,有一种莫大的责任感在我的心中被永远铭记。
这是一个用时间来乏力验证的过往岁月。如同某个周末的晚上,我和九歌一起在师大电影院看那些质地陈旧的古板电影。画卷翻黄。我突然感觉有多少过往的日子都那么值得珍惜和怀念。所以我会在一种感动的心境中不停写字、不停写。当十几万字被我仿佛是发泄某种不明情绪一样被敲打在blog上时,我的身边只剩下一个人,生活只是一个人,所有的陪同都消失的这般默然。新浪网里有很久以前的朋友的留言:失踪啦?好久没有了你的消息。我的号码……回信!
那一刻,我感觉我和一些人一些事包括我自己是一种游移不定的距离,一切的到来和离去都身不由己。那段岁月,我们在一起、或者不。
唯一不永伤
三月初,西安在一场清爽淋漓的雨中被洗礼着,这是新年中我对这个城市的第一次照面。那天,十点钟的天空在一片相对静默而孤单的映衬中。这一次,我一个人到达,没有预料新的生活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展开和继续。整个假期是经历短暂却又漫长的设计中度过的。然而,关于一切未知的生活都并非与我们所设想的生活那样合拍,有时候它与你想要的生活甚至是完全向背的。起初以为,它应该会像三四月间的樱花一样盛开的如此灿烂吧?!然而一切未然。
三月的最后一天。小的、阿建、天天在我没有任何明确目标的情况下,被我叫来陪我一起去寻找西安樱花盛开的地方,印象中的大概位置是我在西安晚报里看到的。如我最初预料,那天我们没能顺利的找到樱花林,而最后只有小的陪我看到了三月末的樱花。我心中有莫大的欢欣,我近乎僵直的面孔终于在那一刻绽放如樱花一样欣然的笑靥,而小的脸上的疲惫则告诉我,她只是陪同我来观樱花的,心中并非与我一样欢喜。后来小的在我的blog说,格子你应该轻松生活了吧!为了你,我可是甘心陪你几乎走遍了整个西安城,我希望从此能看到你的微笑能永远和樱花一样灿烂。那一刻,我心中有一种隐隐的酸楚。感谢这些爱我的朋友。可是,一直我就这样被关心和担心着。某些灵魂深处的缺失或茫然使我的生活呈现黯然色彩。暗淡的生活,从二月末离开的济南城那一刻开始。而这些都是最初无法预料的。一直我都只想简单的在祈祷,为一段用时间等待被验证的感情。
后来,我抬头看天空,永远不那么干净的天空在浮尘中怎么都翻不开阳光的明丽。这一切都是在冥冥中被注定的吧!
安安给我发短信说,看了你在论坛里写的《素描忧郁的颜色》,有一种感伤竟然被你如此的描述,真的想用尖刀剥开你心里隐藏的忧伤,我想流淌的不会是鲜红的血液而是满满的泪痕吧!
一切都会好起来了,你一定要学会坚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懂得感恩
边个在《大学淡淡伤》里如是描述我们的青春:我把娇羞的忧伤旋于掌中,一恍神她便跃进了回忆,轻不留痕迹。青春到底是一个健忘的季节。
读这些字的时候我的心里有隐隐的酸楚,并非这些文字在说服着我的脆弱或触痛我逞强的心房,而是我感知着自己安静的呼吸和感受着一些陌生或熟悉的朋友的关心却一直不能走出暗淡的旋涡。
有一种心情永远没有人会晓得,就算你强撑的微笑在别人眼里会多么幸福,就算你倔强的脚步一直拒绝着心所向往的靠行,就算你的话语怎样掩饰眼泪想投降。一切默然!
闭上双眼,合十双手,生活在我所祈祷的另一种境域中变得阳光灿烂、风和日丽。
心中开始有一种诚恳的感恩。感恩于命运对我们这些茫然孩子的眷顾,欢喜忧伤才会变得干净而简单;感恩于爱或不爱我们的人们,幸福才会被我们明晰的看清楚谁会是谁的永恒;感恩于陪我一起成长的孩子,是你们给了我实质而感动的记忆和真诚的爱;感恩于那些虚伪的微笑和甜言蜜语,因为我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每一种心情都是透明的……
印象父亲
文/漫步云端
在飘满麦香的空气中,弥漫着另一种既香又甜的味道,那是甜瓜所独有的。在这样的香气中,看着菜市场成堆的甜瓜,让我想到了小时候跟随父亲在地里摘瓜吃的情景,更想到了去世二十多年的老父亲。
父亲是慈祥的,仁爱的。
虽然在三姐妹中我排第三,但我却从未感觉父亲嫌弃过,由于生性温顺,安静,而且还比较乖巧,所以反而感觉父母对我疼爱有加。有一次,大概是十多岁的时候吧,我跟随父亲一起到地里干活,父亲一边干活,一边让我自己摘瓜吃。我怎么会知道哪个瓜长熟了呢?于是,便一个一个地用手指甲掐比较大的瓜的瓜脐,我认为,哪个瓜脐处是红色的,就说明哪个瓜长熟了,可以吃了。就在我一个瓜一个瓜地掐的时候,父亲走过来笑着说我够聪明,还说这个办法确实能判断瓜的生与熟,并没有丝毫怪我的意思。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每天总是笑眯眯的,从来没有因事生气红脸过。就是对街坊邻居更是和和气气,谦让,哪家需要帮助,只要吱一声,父亲定会前往。
父亲是勤劳的,无怨无悔的。
那时还流行接班,为了能让姐姐接替他的工作,父亲提前退休回家务农。自从换上农民这个“头衔”,父亲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忙碌,把仅有的几亩地像绣花女绣花一样的耕种着,容不得一根杂草的出现。农闲之时,父亲也不会坐在家里休息,还是一如既往地早早起床,把村子里的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十几年如一日。父亲还会做一手好菜,每当村子里谁家有红白事时,他总是主动地前去帮忙,因此落了个好人缘。如果遇到雨天,父亲也不会像别人一样在家里睡大觉,他总是会找一些事做,比如做饭,修整自行车、钉补旧鞋等等,总之,就是闲不住。父亲曾经说过如果闲下来什么也不做,就会感觉浑身不舒服。每当父亲在家忙碌的时候,我就会围在父亲跟前,边看着他干活,边听他讲故事。有些活,我就是跟着父亲学会的,比如:给自行车补车带,连刀切萝卜丝、土豆丝等,上学时我就能切得又细又均匀。其实,我心里明白,在潜移默化之中,我受父亲的影响很大,这也是父亲留给我的最珍贵的财富。
父亲也是辛苦的。
自小我就没见过爷爷奶奶,听说爷爷去世早,奶奶改嫁,父亲就成了孤儿,之后就参了军。我小的时候,常常听父亲给我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我亲眼见过父亲保存的一枚跨鸭绿江的纪念像章,这枚像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有人来我家串门儿时,父亲也喜欢跟人家讲过去的那些故事,有时还顺便把那枚像章拿出来让人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哪个喜欢这枚像章的人给“顺手牵羊”了,终也没有找到,让我们倍感遗憾。因为这不是一枚普通的像章,而是父亲军人身份的见证。我亲眼看到过父亲头上的伤痕,父亲总是笑着说自己的命硬,中了子弹也没有倒下。我深深地知道,父亲是最辛苦的。因为弟弟最小,家里没有男劳力,正是为了让家人少一些辛苦,少一些负担,父亲依然提前退休,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农闲时,父亲还为一个窑厂的工人做饭,一个人为这个家庭挣了两份工资(父亲有退休工资)。父亲的辛劳,为我们这个家庭换来了幸福的生活,也使我们家成了当时生活水平最好的家庭之一。我也从师范学校毕业参加了工作,好生活才刚刚开始。正当我刚刚有能力和时间好好孝顺父亲他老人家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父亲正在窑厂食堂做饭的时候突然晕倒在地,终因抢救无效,再也没有睁开眼睛。就这样,为我们辛苦了一辈子的老父亲,就这样与我们永别,给我们留下了“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终生遗憾。
父亲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此时此刻,在我的脑海中,一会儿是父亲肩背箩筐的身影,一会儿又是躬身弯腰拉车的身影,一会儿又是腰缠围裙,利索地用刀快速切菜的影子,甚至耳畔还会响起“叭叭叭……”的切菜声。二十四年了,在父亲去世的这二十几年里,每当想起父亲,总还会感觉到父亲是那么宽厚,慈祥,感觉自己正伏在父亲腿上,用手捏着父亲那黑黑的,长长的眉毛,嘲笑着父亲的眼睛怎么长得这么小。父亲总是笑着说:“眼小,好啊,聚光,看人看事准啊!”我曾对别人说过自己的大脑会对过去了的事情自动清零,更新,可此时此刻,过去与父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却像汹涌澎湃的潮水一样,一阵阵地涌过来,感觉父亲就在身边……
印象·一月
文/蓝色闪光陈炜
一月,是开始吗?也许吧。当一切开始复苏时,应该满是期待,意味着或忙碌或轻松的一年开始了。一月,夹杂着清冷的空气早已经席卷这座城市,连繁华也变得有些隐约起来。孤独在空气里滋长,抽离出了不为人知的落寞,渐瘦了些思念,随着呼吸又重化为袅袅的白雾。一颗平稳的心下掩藏的是无数密密的思念与孤独,在某个寂寞的时候一点点渗透开来。时光的脚步此刻略显凝重,渐渐临近的新年平添了一股肃重,时光不得不调整心态去应对这快乐与团聚。岁月有些渐老,稚嫩般的脸庞也早已经成了稳重的面容,走在红尘的道路上的身影,早已习惯了周围清晰到模糊的交替,变幻着地事物,犹如泛起涟漪的泡沫,折射的,只不过是表面的绚烂美丽。深层次的空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碎裂。只是清寂却愈显清寂。一月下的两场雪,尤其是今天的雪,纷纷扬扬,从天际落下的雪花,闪烁着洁白的光芒,覆盖了整个天地,也覆盖了自己柔软的心。雪花,犹如一朵朵盛开的白莲,在风中绽放。弥漫的幽雅,浸透着思念,依稀传来渺远的呢喃,在我心灵深处蔓延。孑然的灵魂任由雪花洗涤,流浪的孤独任由雪花轻抚。此时此刻,无悲无喜,仿若一刹那看破云卷水流,豁然的思绪安安稳稳地蛰伏着,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做,只是平静地看着雪花在空中旋转,展现着最悠然自得的舞蹈,看着一座繁华的城市被安然地覆盖。都已内化成岁月的印记,记载了成长的痕迹。心中都有着自己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暂时的停留,也只不过是为了下一次的行走所做的蓄积。陪伴我的永远只有自己,在如胶卷印刻的生活中,没有人会陪我们一路走到永远,总有大大小小的辛酸,以及渐渐冷漠了的感情。生命的列车从这座繁华的城市出发,岁月,仅仅只是邂逅了我现在偶尔神经触动的回忆。把所有的爱恨情仇,快乐悲伤,孤单寂寞都从手中放飞,任其在城市上空交织,投射在城市的每一角落;任其在雨中的空气里生长,我们只需要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在这清冷寂寥的一月里,在这座依然繁华的,城市里。
无事,沐浴阳光,或是打开电脑听听音乐,看看书,倒是没有像往年那样觉得有多无聊,雪花无声地飘落着,像个孩子,在这个世界肆意地玩耍着。它把世界粉刷得雪白,隐藏了道道的旧痕,世界就这样改变了模样。雪孩子似乎很淘气,房子、山峦、城市,还有这校园,尽染了水彩,朦胧了过往,而层层的痕却突然凹现,被串串的脚印清晰了一径方向,唤醒了一段记忆,重重地压在了我的心头。雪似乎成了幻化在这个季节里的精灵,踏着轻柔的步子,伴随着风浅吟的节奏,细细斜斜地零丁到了远方,飘到了孩子往常的梦中、飘到了行客依旧的泊心里。这个季节是令人怀念的,虽然盛载的内容大多是空白的,如这满地的雪花一样,晶莹剔透,但是,留给人的却多是一份遐想与回味。
蓦然之间回首,之前斑驳凌散的脚印早已构成了一条歪歪曲曲的人生印记。这一年就这么过来了,这一年所做的事情大部分早已忘却,只看见时间似水般在眼前流过。偶尔漫步于安静的街道,怅廖的路灯在凄冷的风中摇曳,一月的风总显得特别冷,来自于骨子里的那份桀骜浸在风的每一寸呼吸里,让它可以肆无忌惮地穿梭于城市的繁华之间,将那一份浮华与喧嚣彻底地淹没在清冷与寂静的氛围里。整座城市都坐落在风的怀抱里,以另一种方式重新找回澄净的风度。然而在这氤氲着平静环境的背后,还隐藏了一种落寞寂然的惆怅。心中怀着的一份情愫,又克制不住那份眷恋,在繁华辗转成寂寥、喧嚣沉淀为平静之后,于淡漠的红尘之中闪烁着明亮的光芒。渐渐懂得,孤单,只是一颗心的距离。有时候需要用安静来休憩自己,不能让自己麻木于繁杂。即使要面对纷扰,即使要穿梭于喧嚣,始终要让自己的心灵保持淡然、澄净如月。脚步依旧,流连于熟悉的地方,只不过在一月的气候里,更容易让自己思绪超脱于世外,仿若在梦与现实的交界处。一盏盏似曾相识的路灯,一条条通往模糊光阴的道路,一个个带着微笑的陌面庞,目光触及了曾经的曾经。只是心中却早已明悟,无论是怎样的辉煌,亦或怎样的暗淡。
故乡的印象,还剩下多少
文/虞美臣
【一】
村庄,孕育在大山的怀里,永远的那一份天真,活泼,可爱,野蛮地抱住山的腰肩,寻找广阔的胸怀,吸取着甘甜的泉水,繁育下世世代代的子孙。村庄是一位穿著盛装的苗姑娘,寨里村外都是葱葱郁郁的大树,红的是枫,映出你好客的热情;绿的是竹,拉近了来自远方心的距离,小路镶成了银腰带系在腰上,一层层的梯田是那在秋风中舞动最动人摇摆的千褶裙。
【二】
静静地享受独自一人午后的时光,不知道是何时起我迷恋上这块草地,那时的时光过得很慢,总是呆呆地望着远处谁与争锋的山峦,数不尽的那是穿过苗寨一趟趟金舞银蛇的列车。当有一天岁月偷听到了我和玩伴童年不可以告人的秘密,解开翠绿的衣裳,黝黑的肌肤,霸占了你的美。又不知道何时我们互不相告,各自偷偷地溜走,还给你四季的常青。呵,这个秋,我依偎在你的怀,重新认识蓝天和白云。潋滟的秋光亲吻你的微笑,温暖极了
【三】
芦笙一曲,旋律清扬,山间回荡;苗家米酒,牛角敬歌,十里飘香;顶顶红帽,少女银装,颜花语笑,悠然纯朴,痴痴子心。
【四】
时光,碎碎念。童年是我在山上灌木丛中摘下的一颗野果,酸酸甜甜的。夕阳下,童年时光跟着美味在松间下避暑,奔跑,窜走,挥尽还未长大的汗水。茅草房前依着老树的爷爷在等待夕阳落下。成群的鸡鸭赶回巢。山风趁着黑夜袭来,熄灭泛黄的煤油灯。不一会儿有点亮了住着一老小的煤油灯 。
【五】
当油菜花开的时候我离开了家。初春二月,下了一场绵延的春雨,房前屋后都有你的哭诉的声音,爱你,恨你,怨你,念你。习惯了偶尔任性的小脾气,想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却把泪涕滴在我的肩上。你在路上撒上了雨水,泥泞了小路,我摔了几跤,弄脏了出行的衣物,这是你最得意的恶作剧了。不,我要走了。每一都要像今天一样散去积云,浓雾做一个最灿烂的你。二月我不能与你携手进芦笙会场,踏着欢快的舞步来到见证了多少幸福恋人的游方坡。爱你热情的红妆绣刻纯白的忠诚。
【六】
家里下雪了,母亲呼唤着我回家看看雪。我看到的美雪都下在晚上,一家人围在火旺的火坑取暖,先是一阵齐刷刷的豆大的冰雹打在瓦片上,噼里啪啦的响,有的顺着瓦缝落在了我得身上。母亲总是第一个提醒我和姐姐们雪的到来。我们欢呼并呼叫邻居的伙伴奔出门外,院子里,巷道里,连成了一片雪白色的粗布。我们留下的脚印,好似母亲手中绣花针在布上穿来穿去,规则的成了古老的字符,诉说远古的神韵;散乱的成了蝴蝶花,敬仰枫木图腾。雪夜的乐趣总是是烧不完的,夜深了,被母亲如水的温柔泼灭。母亲会对我说“明天的雪会更美”。第二天早早地起来,哇,一声惊叹,雪地上印着我洁白的心。雪天里,有母亲陪我看雪景,我不是孤零零的留守儿童。雪天里,母亲有我,雪才不是她唯一的空巢的陪伴。
父亲
文/黄峰
还记得曾在语文课本中学习过朱自清的《背影》。或许无论我多努力,也达不到朱老先生轻描淡写便能感动世人的境界,但对父亲的印象,我却和他有着类似的情感经历。
我的父亲是个裁缝,人不高,还算敦实,但和伟岸扯不上什么关系。小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我和父母一年只有寒暑假才能见上几面。在我儿时的印象里,父亲的形象同道口烧鸡和一捆捆多余的布料关联起来,因为每次从外归家,他总会带着这两样东西。未见其人,先闻其香,这就是我儿时对父亲归家的印象。
那时的自己总喜欢像一只猴子一样吊在他的胳膊上,然后问他能不能吃得消。虽然每次得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却依旧会撅着小屁股,假想使出“千斤坠”的功夫去挑战他的极限。现在回想,那时的场景,很温馨吧。
父亲脾气很好,平常待人总是笑呵呵的,再加上人又胖,我时常觉得他像《西游记》中的弥勒佛。谁想,即便是成天笑呵呵的“弥勒佛”也有发火的一天。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电子游戏,经常一放学就偷着跑去看别人玩。直到某一天,父亲在电子游戏厅找到我,将我一把耳朵拎了回去。接着,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男女混合双打”便拉开了序幕。自那以后,我再没进过游戏厅。想来直到今日,对网络游戏仍提不上一点兴趣,也不知是否为父亲严厉的“大棒”理论导致?摸摸耳朵,似乎当年的红印依旧。
父亲喜欢我看书,凡是关于书的要求,一切都可以商量。也许没读过太多书的他觉得书就是文化就是知识。那时的我借着父亲的东风买了很多武侠小说、科幻小说,对书的好感,确实从那时树立起来了。
今年六月,父亲升级为爷爷了。那一天,他抱着孙子,欢声笑语间,我看到了他两鬓隐约透出的灰白银发和嘴角灰白色的胡楂。原来不知不觉中,父亲也老了。或许某一天,当我的孩子吊着我的胳膊使出“千斤坠”时,一旁的父亲也会随着时光回到从前。
寥寥几笔尚不能勾勒出父亲的全部,但我知道,在人生路上,“父亲”意味着依靠,意味着在你遇到挫折时,依然鼓励你前行的那个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