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美文摘抄-作文大全-情感美文-原创美文网

关于艾草的文章(必读8篇)

admin

点击全文阅读

关于艾草的文章(必读8篇)

艾草青青

文/长笑

下楼散步,忽见小区的一角长着几蓬艾草,挂着银霜,亭亭玉立,顿悟:端午节快到了。

掐下一片艾叶,放到鼻子边。顿时,那种特有的艾草味儿一下就钻进了肺腑,馥郁的香味激活了大脑中许多沉睡了许久的细胞,蠕动着,把思绪拉到很远很远。

艾草其实是一种草药,能理气血,通经脉,逐寒湿,趋冷痛。在我国,艾叶预防瘟疫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好像从南方到北方,大都有种植艾草的习惯。在有的地区,人们甚至用艾叶制作食物。然而,端午节挂艾草则是一种文化现象。据说,重五的日子不吉利,在门上挂艾草可以辟邪。这风俗从什么时候传来?联想到远古时代的先民祭祀活动频繁,在祭祀的时候是不是要用到艾草?是不是因为艾草有特殊的香味?是不是艾草可以驱逐蚊虫?这些已经不好考察,但可以肯定的是,艾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道具已经留存很多年。如今,人们很少再进行祭祀活动,以为那是一种无知和愚昧。其实,先民们的祭祀不单是迷信,也具有一种力量。祭祀活动可以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发挥集体的感召力,使某一个族群甚至某一个国家保持一种凝聚力,共同抵御自然破坏和外族的侵略。在这个意义上说,艾草的作用是巨大的。艾草青青,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没人去给它进行转基因改造,也没人去给它施农药化肥,它永远都会是绿色的。从艾草的身上,我们随时可以嗅到远古,嗅到先民的气息。

小时候,我种过艾草。好像艾草的生长是不用管理的,平时也没人去注意它。端午节到了,需要采集艾草,才发现它已经蓬蓬勃勃,就像我今天无意间发现它一样。记得老祖母喜欢用艾草编制绳子,晒干后用来驱逐蚊子。漫漫的夏夜,氤氲的艾草香一直伴随着我,听老祖母在艾香中讲屈原,讲为什么吃粽子。艾绳明明灭灭,仿佛是在和眨眼的星星呼应着,屈原站在遥远的船上,手中拿着艾草。当时想不明白的是,他为什么非要投江。

艾草青青,纠结着许多人的思绪,也召唤着一种文化的回归。

端午艾草香

文/钟瑞华

我的童年是伴着郁郁葱葱的艾草长大的。在乡下老家,艾草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植物,每年夏天,它们散落在村子里,立于水畔中、溪水岸、小河边,长在饱经沧桑的门楣上;也长在每位乡亲的心头。

端午节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奶奶便带领我们去河边采摘艾草和菖蒲。我们拿着镰刀、提着竹篮,飞快地奔出家门。吸着早晨清新的空气,跳跃在长长的田埂上,顿觉心旷神怡。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幽,鱼跃蛙鸣。艾草深绿色的叶子沐浴在晨曦中闪闪发光,那翠绿和馨香,给人以清爽和惬意。晶莹的露珠调皮地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煞是可爱。摘够了艾草,我们便摘野花、追蝴蝶。直到妈妈在远处大声喊我们回家吃早饭,才慌忙把艾草抱在怀里,急匆匆地往家赶。

"庭院艾草荷包满,端午粽味又飘香。"回到家后,奶奶先用山泉水把艾草清洗干净,然后,把它插在所有门窗的缝隙里。找不到缝隙的,便把艾草和菖蒲用红绳子绑着,系在门环或窗棂上。一整天,一股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

看着奶奶绑艾草时严肃的表情,我不解地问:"奶奶,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草呀?"奶奶摸摸我的头说,"傻孩子,艾草全身都是宝呀,它可以去毒、防暑、驱蚊、避邪。用五月初五的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一年四季都不会长疮疖呀!"奶奶说完便吩咐妈妈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一个早已准备好的大木盆里,让我和弟弟轮番跳到里面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顿感神清气爽,舒畅无比……

端午节过后,奶奶会把剩下的艾草编成长长的"辫子",挂在屋檐下晾晒。待到夏日夜晚乘凉时,便把一束束风干的艾草取下,用废旧的锅盆装好放在房间门口点燃。缕缕青烟便从"艾辫"中缭绕而起,股股特有的香味弥漫在我们周围,熏得蚊虫四处逃窜。无数个夏日的夜晚,我依偎在奶奶的怀里,聆听她娓娓讲述那些岁月深处的故事:屈原投江、端午蛇精、许真君擒孽龙……不知不觉便已沉入甜美的梦乡。夏夜轻柔的晚风;艾草淡淡的幽香;奶奶舒适的怀抱,是我永远抹不去的童年记忆。

又是一年端午时,奶奶却早已离开了我们。穿越岁月的河流,朦胧中,我仿佛看见奶奶提着一篮新鲜的艾草,走在羊肠般的田间小道上,脸上挂着收获的微笑……

悠悠艾草香

文/朱琼

端午节临近,穿梭于收费站口的车辆一日比一日多。食堂早已备好荤素几种粽子供大家尝鲜,咸蛋、皮蛋也上了餐桌,也许五月初五那天还能和同事相约去小池看龙舟赛。因为坚守岗位不能回家过节的我们,在这里也可以过一个热闹、多彩的节日。当看到领卡上站的小车车厢里的艾草时,一丝怅然之情油然而生。车窗里艾草飘散的夹杂着微苦的清香味儿,唤起了我很多关于爷爷的记忆,和儿时在乡村过夏天的情景。

端午节这天,在城里,人们吃粽子、喝黄酒、划龙舟。而在我老家乡村,许是因为山野之地,没有划龙舟的地理条件,而包粽子吃粽子也少见,只有插艾草悬菖蒲是过端午必不可少的内容。人们认为艾草散发出的奇特香味不仅可以驱蚊蝇,净化空气,还可以辟邪。大人们大清早就忙着到河岸边、田野里、山岗上割艾草和菖蒲。回家后,调皮的孩子们争着要帮大人们将一束束艾草和菖蒲插放在门楣上、窗台上,或是悬挂在房梁、墙壁上,没插完的摆放在院子里石板上晾晒。日渐升高的气温让青绿的艾草散发出略带苦味的清香,微风吹来,这恬淡安然的香味充盈屋内,飘满庭院。

爷爷健在时,每逢端午节,他都早早起床去割艾草和菖蒲。爷爷割的艾草株挺叶阔,每十株一小捆,整整齐齐的。爷爷微笑着说等艾草晒干了,一小捆扎一个草把子,夏天点着熏蚊子,我们晚上在院子里乘凉、玩耍时就没蚊子叮了。

那时,农村物资贫乏,供电紧张经常停电,电扇用不了,更别说空调了,人们只能买蚊香或是自制艾草把子熏蚊子。我并不喜欢艾草的气味,可太阳刚下到山的那边,蚊子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发起"袭击",手臂、大腿、额头……不一会身上到处是小红点,挠一挠,就长成了豆大的包。这时,爷爷拿出三两个艾草把子,在院子选好位置放好。趁爷爷不注意,我们"帮忙"点着火了。"噗!"爷爷一把树枝打下来火苗灭了,一缕透着艾草芳香的白烟升起来了。爷爷告诉我们,可不能让艾草就这么烧起来,得捂着生烟,蚊虫最怕艾草烟了。捂着捂着,风儿过境,艾草把子又燃起来了,爷爷赶紧上前将火苗掐掉。在艾草烟的"保护"下,我们这些孩子安心地躺在竹椅上看星星,听大人们唠嗑,而爷爷就在一旁时不时给我们打扇子……自爷爷走后,夏夜院子里再也没有熏过艾草烟了,随凉风阵阵,繁星满天,无奈蚊虫乱飞,根本容不得你在院子里纳凉小憩。

真的很怀念那时清凉宁静的夏夜,和那淡淡的艾草烟味。

艾草青

文/徐学平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又是一年端午节,又是一年艾草青。

艾草不似其他草种的嫩绿和葱绿,是一种青绿色,叶片呈椭圆形羽状,叶子的边缘有不规则粗锯齿,叶片下还有灰白色绒毛。艾草,摸上去犹如一缕金丝绒布料,闻起来散发着一股浓烈的香气。寻常艾草,无论小路边、田埂上,江河堤岸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我常用目光搜索于脚下的路边草丛,寻找自己最钟情的艾草。我常常也被那独特的、成堆成片的艾草所吸引,它和周边姹紫嫣红的植物交织在一起演绎着夏日的诗情画意。

艾草,是自然界绿色生命的代表,它不因人们不去赞美就不给大地添绿,也不因人们不去养护而失去蓬勃生长的信心,它充满生命力,不需施肥,不苛求土壤,给它一寸土地,还你一片绿意。或跻身于杂草丛中不显山露水,或盖过那棕褐色堤岸、顽强挣扎在流水的拍打中,一丛丛昂头挺立。摘下一段嫩尖,飘进鼻际的是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在那高高的芦苇和荻草间隙中硬挤出来伸向四周的青青艾草,为我们的家园奉献着最低微最平凡的一生。

或许,人们不会忘记青团的美味可口,那怡人的清香就源自艾叶,吃过青团会满口余香,回味无穷。而我真正认识艾草,并不是来自儿时的美食,而是在我成家以后。

婚后有段时间,妻子腿上患上了一种皮肤病,奇痒难耐,试过多种药物都不能完全治愈。后来,听说用艾草煮水熏蒸和泡澡可以治疗。到了春天,母亲便专门到河边挖来艾草根,栽种在自家菜园里,精心地呵护,寄予深深的厚望。小小的艾草还真没有辜负母亲的一片苦心,妻子的病很快就痊愈了,但母亲种艾草的习惯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此后,每到端午时分,母亲总会赶在日出之前将带着露水的艾草全部割掉,再从中挑出一些长势较好的,用红线绳将底部捆好,二、三株扎成一束。趁着天蒙蒙亮,母亲便骑上三轮车,带上小板凳,逐一送到子女家门口。母亲是从来不敲门的,也不吱声儿,生怕惊扰了子女们的美梦。她踩着自带的板凳,把那束艾草高高举过头顶,结实地插到各家大门上,然后才安心地离开……

每年的端午,我早晨出门,一抬头总能看到门楣上插着一束新鲜的艾草。艾草青青,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我知道,那束艾草是母亲满满的情意,是母亲深深的祝福,是母亲对全家人平安健康的精神寄托。

艾草飘香

文/钟芳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艾草,插于门楣上。而我却对插艾草这一习俗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的温馨味道,好像母亲的手,把我轻轻牵进思念的故乡。

农谚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窗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够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那一束束斜插在门檐上的艾草,卷起暗绿的叶子,露出银白的叶背,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格外舒畅,这一吸,让人终身难忘,情定今生,穿过岁月的河流,仍一直飘浮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透出轻幽香气。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悠悠的溪水岸边,挺拔瘦直的杆上似菊花的叶子片片生机盎然,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足有一尺多高,绿油油地充满着活力,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不由得撩拨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幽,鱼跃蛙鸣,在晨曦下,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感受着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岁时广记》中记载:"艾草能灸百病。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叶背苗短者为佳。五月五日采曝干作煎。勿令见风,经久方可用。"用五月五的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轮流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不生痱子。

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更是一种母爱的味道。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叠出了那一棵棵挂满五月,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绿茵茵的艾草饱含着浓浓的母爱,生生不息,馥郁而绵长。

艾草香

文/游刚

似乎只有到了端午节,人们才想起艾,想起乡下这种特殊的草。对于我,艾自小就深入我的生活,并伴随着我整个童年。

在乡下,艾草遍地,是一种最为普通而常见的草。每到艾草绿满坡,正是农家最忙的时候。小时候,在乡下,作为农家小孩的我们,最先学会的事,就是割猪草。新耕的田地里,有吐绿的小麦,不允许小孩去踩;人家房前屋后的菜地里,有新绿的菜叶,更不能去沾;也只有那漫山遍野的艾草,能让小孩们肆意地割回去做猪草。每每放学之后,小伙伴们就背着小背篓,拿着小镰刀,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去割艾。小伙伴们争先恐后,一边吵闹着,一边比谁割的艾多,比谁割的艾最好,不一会儿就割满了小背篓。直到太阳偏西,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乡村院落里升起袅袅炊烟,小伙伴们背着整整一篓艾草,高高兴兴地回家去。

到了五月,艾草们一丛丛长高了,似乎要和小伙伴们比高矮。牛呀羊呀,钻进艾丛就不见踪影,我们这些小孩钻进艾丛躲猫猫,疯玩不止。艾草在风中摇呀摇,舒展着碧绿的腰身,艾还会开出一朵朵洁白的小花,有着阵阵特殊的清香。我们会把这些小花摘下来,戴在小伙伴的头上。还会用艾草细长的茎,砌成一幢幢漂亮的小屋,用艾草的叶做家家。

长高了的艾草再也不能做猪草了,但我们依然要割回去,用来铺牛羊圈。牛羊们躺在艾草堆里,那些讨厌的蚊虫就会逃得远远的,那些艾草,一定带给了我家牛羊儿们最美的梦。

艾的汁儿是苦的,老人们喜欢叫艾为苦艾,并且还常把艾比作乡下人的命运,说命苦着哩。老人们在这样说的时候,眼里却流溢着满满的爱意,全是对艾草的赞许和认同。在乡下,人们是离不开艾的,艾是割不完的草,艾更是生活中不可缺的药。在农家,一年四季都存放着艾。这些艾草被割下来,宝贝似的藏在晒楼上。遇到家里有人受了风寒咳嗽,或是身上长了疮生了疹,就把艾草熬了喝水,或者熬了洗澡,不久病就治好了。

直到后来,才知道端午节藏艾,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翻阅资料,自汉晋以来,端午节家家必插艾以应节景,相信它有辟邪免疫的神效。而艾草对于我,就像我乡下的长辈或儿时伙伴,我买回艾,挂在墙角,不仅仅是为了祭奠屈原和遥祝平安,更是为了闻闻那久违的艾草香。那弥久益香的味儿,像一壶老酒,足以慰藉漂泊的心灵,疗养坎坷的伤痛。

艾草青 粽飘香

文/贾子安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在描写端午节的诗句中,我很喜欢这首《端阳采撷》。玉粽飘香,百舸争流,艾叶青青,黄酒盈盈,慈父稚子佩戴香囊,俊俏媳妇巧笑倩兮,简直是一幅绝妙的端午民俗画。

我的家乡端午节没有赛龙舟的习俗,采艾草和缝香囊却自古有之。每到春天,和风煦暖,艾草便绿意葱茏、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看,一丛丛,一簇簇,遍布田埂地头,绿得耀眼,像绿色的翡翠,煞是喜人。

端午节那天早上,当我还在酣睡的时候,就有毛茸茸的东西在撩拨耳朵,瞬间淡淡清香直钻鼻孔,沁人心脾。哦,是爸爸起了大早,在日出之前从野外采了青青的艾草回来。妈妈会把最鲜嫩的挑出来,轻轻挂在我们耳边,意在保佑我们百病不生,平安长大。

在氤氲的药香中,我睁开蒙眬的睡眼,穿好衣服。背着书包出门的时候,妈妈会把一个用五色丝线缝成的香囊,庄重地放在我的衣兜里。妈妈那一本正经的样子,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神圣感,一颗小小的心陡然被幸福塞得满满的。

妈妈像突然想起什么来似的,又抓起两个香囊塞到我的书包里,叮嘱道,别忘了,送给老师。

当我们刚刚走进学校,空气中就弥漫着一股清香。大家翕动鼻翼,四处打探,最后断定香味是从老师的屋里传出来的。

当我们诵读课文的时候,老师走进了教室,大家放下课本,争先恐后地跑到老师身边,这个给老师耳朵上挂几枝艾草,那个给老师的衣袋里塞个香囊,还有的把五色丝线系在老师的手腕上。

这时,师母端着个盆子进来了,里面堆满了绿色三角的东西,热气腾腾,香气袅袅。老师说,尝尝我做的咸肉粽子喽!我们赶紧规规矩矩地坐好,师母把粽子一个个放在我们面前。吃完后,老师说,孩子们,你们知道吃粽子是纪念谁吗?

我们摇头。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屈原。老师说,屈原是爱国主义诗人,他一辈子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冤屈,但是他始终热爱自己的祖国。你们长大后会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落天涯,但是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家乡、忘记祖国。

接下来,老师就开始吟诵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而今,又逢端午,爸妈已是耄耋之年,再也没有人为我采艾草缝香囊了。青青的艾草和粽子的清香穿透了几十年的岁月沧桑,还有那两鬓斑白的老师诵读《离骚》的情景,一一浮现眼前,鲜活如昨。

清晨 放在门外的艾草

文/李晓莉

爸妈前阵子回了老家,这次待的时间比较久,半个多月的样子,感觉好久没见他们了。尤其是我的胃,经常对着冰箱空荡荡的冷冻室发呆,妈妈之前包好冻好的饺子已经没了踪影。

我不会包饺子,拌馅儿、和面、擀皮儿,这些工序都不会,只能凑和算是会包,但是包出来的饺子外形却不好看,总是在案板上站不起来。所以,我家吃的饺子多半都是妈妈帮我们准备的。

妈妈时常来我家包饺子,来的时候拎着个购物袋,里边装着香菇、香葱、萝卜…… 我每次都说,怎么我家是山沟沟呀,还要带着菜来!我们楼下就有蔬果店好不?妈妈嫌费时间,因为我能帮忙的不多,她要从头忙到尾,总担心时间不够用。

有一次我去开会,回家一开门,愣了,地板锃亮,厨房也干干净净的,明显有人收拾过了。再打开冰箱,满满几大袋子包好的饺子。我给妈妈打电话,你怎么来之前没跟我打招呼哇?我今天没在家啊!妈妈说,你爸不让打电话,他说娃事多,忙;我过去了把活一干,你在家我就跟你聊一会儿,你没在家我就回来了。没啥,你忙你的!

我却不是这样,每次去爸妈那儿之前,都会先打个电话,无非是叮咛爸妈给我们做饭。不论天热天凉,爸爸都会出去给我们买只烤鸭,因为我女儿爱吃那家的烤鸭。

妈妈在我家忙碌的时候,应该也是愉快的吧,我心里这样想,算是给自己找到了宽慰的理由。

端午那天,出门扔垃圾,扭身,突然看见,门上有一束透明胶带贴上去的艾草,斜斜地,垂挂着,闻起来还有淡淡的味道。

我知道,爸妈来过了,肯定一大早在早市上买了,拿过来,想着我们都还在睡懒觉,又回去了。

在这个城市,除了他们,还能有谁会这样……

点击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