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美文摘抄-作文大全-情感美文-原创美文网

爱玲的影子_散文随笔

admin

点击全文阅读

不记得我是先知道了张爱玲,还是知道了爱玲后对与她相关的事情多了提觉。无论如何,我对她的传记和书籍,都有着发自内心的热度和亲切感。

曾一次购买了林徽因,陆小曼和张爱玲的传记丛书。但是最先捡拾起并开始阅读的就是张爱玲的这本。这三本书是出版商作为一套民国才女的传体打包出版的。从这三本书的封面色系看只有爱玲的这本是暖色的,另两本各为淡黄色和米白色。似乎从这个意义上看,我是被这本书封面的蓝底,绘有浅白人物肖像的精致版面所吸引了。

其实,购书前,我就已经对爱玲的童年、她的家世、她的创作经历及她对自己爱情的坚持与放弃已饶有兴趣。说实话,其余两本书应该是顺带买的,我真正要读的就是爱玲的这本。

对爱玲及她的人生背景引发兴趣源于我几乎半年往返宁合十多次的行旅和短住。居住在南京四十多年,这么近的邻居,我却从未对合肥产生过兴趣,更没想到爱玲与合肥有着直接的关联,更不知道她是合肥的子裔。

读过苏尹的《张爱玲》,我对爱玲的身世,童年,家庭、她的受教育程度及她的文学创作观和经历,还有她的爱情经历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恰巧在这个时候我来到了合肥,走进了李鸿章故居。

这个坐落在合肥市区最繁华地段的旧居,灰墙黑瓦,红门深院,一溜院墙横开,足有几丈之阔,据说,这个开度也是经过人工“剪辑”过的。过去的有多长目前我尚不可考,但我更想考量的是,与这个深墙大院有着深切关联的爱玲如何就走上了一条人间的窄巷,在这条狭窄的,几无阳光和温暖的道路上践行着自己以文为乐的人生。在我看来,正是她在文学创作上令人惊羡的才华,才让人们一直将她的身世和李鸿章这位近代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学儒大家,清朝重臣联系在了一起。

走进李鸿章的故居,恰逢安徽省话剧院在故居内演出根据李鸿章家史编排的话剧片段。几个片段里,惟有在天井里演出的那段折子戏折射出爱玲的未来。他的曾外公李鸿章把自己最喜爱的女儿,爱玲的外婆李菊耦许配给了张佩纶。这位张姓清朝大臣,年长外婆十七八岁,曾有过三次婚史。他们结合后有了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因此就有了张爱玲。

爱玲的童年并不幸福,父母不合,家道中衰,这些都给爱玲童年的生活带来不幸和阴影,尤其是父母严重不和,母亲出走异国,可怜的爱玲在人生和家庭的夹缝中逐渐感受着人生的各种滋味,由此激发了她对人生和事物的感触感悟。

试想,一个在蜜罐子里泡大的孩子如何会在创作生涯中参悟出如此深刻的人生道理: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样的感言需要有多么丰厚的人生阅历及感悟力才能悟到人生美好背后的不幸与遭遇。爱玲是在一个非常逼仄的人生境遇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她的成长伴随着父母的吵闹离异,父亲的严苛对待和继母的刁难凌辱。缺少母爱,多了父亲的非难,她犹如一棵智慧的根苗,扎根在了苦难的土壤里,只能吸吮苦中带涩的汁水长大。

苦难对于作家而言固然是财富,但是我宁愿爱玲不当作家也不愿让她承受如此多的家庭磨难和爱情打击。她所具有的才华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展示出来,并非只有当作家这条路才能对她所经历的苦难进行补偿。而爱玲正是天意而就,用此生苦难换来了享誉现代文坛一代才女的称号!

走进爱玲曾祖父的大院,除了墙上、屋宇和高墙深院中的草木能让你能感受到一种来自文化和历史的发酵感之外,我们很难捕捉到于爱玲相干的影子,即使能也是在已知亲缘关系的前提下加以推敲的,不过在厅堂的墙上,在一处看似显眼的地方挂着爱玲的照片,不大不小的照片与李鸿章的同室而挂。它告诉人们,在安徽合肥,一位有着中国工业革命创始人声名的大人物,他的人生辉煌和留世之名曾给曾外孙女留下了一些牵扯,据此人们可以追溯民国中那朵在上海和香港曾让文学界泛起涟漪,直至现在依然让人们流连的那朵浪花,那就是张爱玲作为文学的弄潮儿在那个社会动荡、民生潦倒的年代里开放的一枚暗淡奇香的文艺之花。

解放以后,爱玲选择了出境,来到了美国。她受尽困苦的折磨,竟在前途不明的当儿第二次遇上了爱情。她只能爬行在文学之路上,背上还驮着个爱他和她爱的男人。 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中,用文学供养着生命和爱情。在刚到美国的数年里,她历尽坎坷,在不断的迁移中寻找文学和生活以及爱情之间的最佳角度,寻找最接近理想的地方,在爱情与文学创作中过渡自己的人生和社会角色。最终,爱玲留给中国现代文学一个正面,而留给自己人生却是一个背影。大多数想靠近她的人都无法接近她的生活,无从知道生活中的爱玲的真实面目。

但是,从她离世一周才被发现的事实来看,我们不难想象,爱玲在一种只有输出,没有输入的生活轨迹中趔趄着前行。她拼命写作,可能因为这是她唯一的寄托。从她不求交流,切断几乎一切往来信息的情况看,她在精神上只想通过写作给我们留下了些什么,而自己其他的一切她都想模糊着,甚至不想外人知道。我们只能通过她的“背影”和模糊的猜测去深入她生活的花园,而花园中的草地上只留给我们一袭瘦削的身影和令人混沌不清的人生滩涂。

点击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