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多山,是名副其实山的海洋,而北洛河流经的地方尤甚。那一座座横看成峰侧看成梁的山,如涛似波,逶迤绵亘,翻滚着卷向天边,而横亘在山与山之间的条条沟壑,则像人体的奇经八脉,纵横交错,镶嵌在群山之间。俯仰瞬息,群山扑面,沟壑映眼,旷达伴着苍茫,雄浑不乏奇秀,险峻蕴着厚重。行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知不觉你已经经历了一次心灵上的涤荡。
出县城南20公里,在群山相拥之中有一山突兀耸立在洛河之上,远远望去,如一口红色的巨钟;险峻陡峭,红砂裸露的崖壁,如削似磨,像一扇浸血的屏风,硬生生的将恣意徜徉洛水迎头挡住;绝壁上一排排的古窨子,如一串串充满着远古呼唤的象形文字,在岁月的洗礼中记述着那曾经的点点滴滴。红砂丹岩的崖壁,碧透徜徉的洛河之水,伴着在微风中跳跃的阳光,让你在视觉与心灵的交汇处,不知不觉已受到深深的振颤。这便是北洛河第一奇峰——永宁山。
永宁山位于志丹县永宁镇,洛河东侧,崾子川口对岸,海拔1312米,东西走向,长2.2公里,宽1.5公里。因其耸立的山峰,雄奇险要,易守难攻的自然条件,加上处于北控洛水古道,南接秦直古道的重要战略位置,在那战乱频发,民族间征战融合更迭悠长的历史进程中,书写了自己一部部不平凡的史诗。据《保安县志》记载,宋代以前,其山按山质为石,酷似楼,上凿有台,而得名“石楼台”, 是北宋控制洛河古道的重要军事要寨。后世凭其天险为屏障,建古寨以避战乱,土著者认为“永远安宁”,便又称为永宁山。清末,民国年间,保安境内匪患严重,这里曾一度成为政府的驻地。民国十六年,保安县长贺耀斌叹其雄奇险峻,在西侧崖壁上题刻“洛上奇峰”四个大字,历经沧桑岁月,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登上永宁山古寨,细数那被风沙打磨了千百年的赤砂红岩,追寻着古老山寨在无声的岁月中留下的点滴痕迹,悠长的思绪又把你带回到了那狼烟四起,鼓角争鸣的远古年代。世易时移,曾经鼎盛一时的古寨,在风雨的侵蚀雕刻下,变得破败不堪,但自宋代就已成形的上下三层古寨,集瞭望、饮食、入厕、住宅、圈舍为一体,浑然天成的壮观古窨子群,无不震撼着每一个打赏她雄姿的人。断崖吊桥,残存的瞭望台,以及化成枯木的古炮,无不诉说着古老山寨经历过的战争与杀戮。细细的打量,在微微吹动的风中,耳边仿佛响起了从远古传来的厮杀与呐喊的声音。天空如练,愈显的高远,洛水静默,愈加的碧透。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古人所论及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豪情也会瞬间从胸间喷涌而出。
古老的山寨,从沧桑的历史中走来,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而以敢于担当历史之责的大无畏精神成为陕北红色革命的摇篮,使其承载着无数的荣光。
乱世思英雄。在那个内忧为患的民国年间,政府腐朽无能,匪患肆意横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陕北这片苦难土地上的人们更是苦不堪言。面对破败的山河,民不聊生的现实社会,身怀抱负的刘志丹,以大无畏的共产主义精神,开始了对这个罪恶社会坚决的反抗。他以勇士的精神,不顾个人的安危,在白色恐怖弥漫着的1928年,依托洛河古道之便捷,凭借永宁古寨之险要,与王子宜、曹力如在永宁山寨建立了保安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国共产党永宁山支部。从此,古老山寨殆去了曾经的血腥与杀戮,而成了劳苦大众吸取马克思主义,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祥和之地。在这里,石窟昏暗的豆灯下红色星火被点燃,一时成燎原之势,掀开了陕甘地区红色革命的篇章,为中央红军顺利落脚陕北奠定了基础,为中国革命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永宁山,在那峥嵘的岁月中,以感天动地的革命气魄佑护着英雄们投身革命,以敢为人先的博大情怀,承载了红色革命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壮大,把憧憬与希望铺洒在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用红色革命之笔在陕北的群山中书写了独领风骚的一笔,奠定了自己从连绵的群山中脱颖而出,享誉盛名的地位。
英雄虽已早逝,但静默的山寨见证了英雄精神在此辈辈传承。为了纪念英雄不朽的事迹,曾经的红都保安改名为今日的志丹;为了发扬英雄伟大的精神,志丹儿女在时代的潮流中破浪前行,谱写了一篇篇绚丽的华章。从昔日的全国贫困县,跃居成为西部百强、陕西十佳;从曾经雁去无留意的穷山恶水之地变成为今日全国文明县城、卫生县城最佳人居环境之处。统筹城乡,产业转型,志丹县正在以快速跳动的经济脉搏,一项项惊呼世人斐然成绩,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着跨越发展的宏伟篇章。
今日的永宁山,在岁月的流逝中,消怠了曾经固若金汤的辉煌,暗淡了昔日万人向往的荣光,静静的珍藏好了英烈们赐予的荣光,遁形在群山之中。但集群山之险峻而成奇秀,聚历史之积淀而显厚重的古寨,在时代的伟大进程中,即将又会散发着熠熠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