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噼噼啪啪的响声渐渐稀落,一股股的浓香从微波炉里飘溢出来,只要三分钟,一包热气腾腾的爆米花就新鲜出炉了。
据说这爆米花由来已久,最早见于宋朝。那时人们在新春来临之际用爆米花来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们则以此卜问自己的终身大事。测吉测凶大概是根据米粒绽成爆米花的比率来判断,而对于用爆米花占卜婚姻大事,我实在不得其解,于是斗胆猜测,是不是要一粒一粒地将爆米花数出个数来,单数就是“他不爱我!”,而双数就是“他一定很爱我!”。
在零食匮乏的童年,爆米花自然是我的钟爱,而观看蹦爆米花更是一件喜闻乐见的活动。“蹦爆米花喽!蹦爆米花喽……”每当听到这吆喝,心痒难耐的我总是跟父母缠磨出几毛钱,用小盆子盛上一些黄玉米,然后迫不及待地夺门而出。
那蹦爆米花的设备如今看来实在是很粗陋,可当时我却觉得它是那么的神奇!那是一只黑锅,形似被拉长了的葫芦,又颇像神话故事里的炼丹炉,一端是带有盖子的锅口,另一端是圆形的摇柄。
蹦爆米花的师傅先把玉米在锅口放入,又哆哆嗦嗦地从怀里摸出一个纸包,将里面的白色颗粒撒入锅内,这白色的颗粒就是糖精。孩子们总是要求师傅多放点儿,可那时这玩意儿也是稀缺的,所以师傅就如护着茴香豆的孔乙己不肯轻易就范,嘟嘟囔囔,不知道他念叨的是不是“多乎哉?不多矣!”。
盖好盖子并紧固好,这锅就横着架在了小火炉上。师傅坐在小板凳上,一手扶着摇柄转动着黑锅,一手呼啦呼啦地不停地拉着风箱。转动分为正转和反转,为的是锅里的玉米粒受热均匀。师傅的动作非常娴熟,富有节奏感,仿佛他转动的不是眼前的黑锅,而是一段行板的岁月。这锅上还连着一块气压表,师傅将锅转转停停,过一段时间就看看那表上的指针,随着时间的流逝,看表的间隔也就越来越越短。
约摸十分钟左右,师傅猛地挑起锅来,把锅盖的一端塞进一条特制的口袋,锅盖上的尖耳从口袋上的一个小孔露出,一根尺长的铁管被套到这耳上。说时迟那时快,“响了!”,师傅一声高喊,就见他飞起一脚向铁管踹去,不但干净利落,而且潇洒豪迈。砰!那黑锅好似愤怒地开口大叫,一股脑儿地把肚子里的玉米粒喷了出来,要是来不及掩耳,那一声巨响足可以让人吓破了胆,可师傅却如真神一般站在呼呼的热气之中岿然不动,那一刻我总是对师傅充满了难以抑制的钦佩!
盛放爆米花的口袋,大概有一米多长,是用纱布缝制的,袋口连接着一圈厚厚橡胶皮。这种设计是有好处的,不但能让口袋支撑起来,而且可以避免口袋被炽热的锅烫坏。当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用各种家伙事儿去装爆米花,师傅就会提着黑乎乎的口袋,一点一点地将爆米花倾倒出来。这时,黑头黑脸的师傅常常会咧开嘴憨憨地笑起来,露出了一口洁白的牙齿。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对蹦爆米花痴迷了。学过了物理学,就明白了它的原理。其实,在密闭的锅里,温度不断升高,气压强也不断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玉米粒就会变软,接着玉米粒中的水分向外蒸发,在水蒸气的作用下,变软的米粒急剧膨胀,当锅盖突然被打开,锅内外强烈的气压差导致玉米粒瞬间炸开并喷涌而出,而锅上的气压表就是师傅用来掌握“火候”的。
望着女儿嘎嘎蹦蹦吃着香甜的爆米花,我不禁对那老式的爆米花十分怀念,尽管它不如女儿手中的可口,尽管它不如女儿手中的细腻,尽管它不如女儿手中的卫生。我忽的想起,王菲在一首歌里唱到:大风吹,大风吹,爆米花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