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响起了拉门声,妻儿都在家啊!谁在拉门呢?明明有门铃,况且还可以敲门,为何还有人习惯用手拉呢?
我好奇地打开门,只见门外的陌生大妈笑了,问我:“这是四层吧?”大妈这反应挺正常啊,让我无法判断她是否走错了?串门,还是有别的目的?
当我肯定地回答之后,她只是哦了一声,并未致谢,便慌张地下楼了。她若是大院里的人,难道不知道这中区的楼都只有四层么?正要关门之际,传来楼下邻居的发问声:“谁在拉门?”“刚才谁在拉门呢?”“是你在拉吗?”大妈解释:“是我走错了……”
走错了?我关上门,发问微信“楼群”:“你家刚才有人拉门么?”
群里立马炸锅了:“年关了,居然又出这事了!拉门,有人时就说走错了,没人时又忘了锁门呢?”“所以嘛,每次出门我都习惯拉几下,看看锁上没有!”“妈呀!”……
吓出我一身冷汗。没料妻子也“质疑”外面那大妈的动机。这都什么时代了,到处安着监控,大妈还玩那一出!妻子叹道:“可惜这是军队大院,又是老楼,楼道里根本没有安监控。”我不以为然:“俗话不是说,越安全的地方,越危险么?”
“不过别总把人往坏处想。”妻子又说。回想自己有推拉门的习惯,居然有好几次发现门没有锁上,也庆幸这是军队大院。真正后怕的是,妻子上班走得早,也居然有好几次没关上门,有一次,竟然被风刮开了,门嘎嘎地响,这才引起我的警觉,赶紧关上。提醒过妻子多次,似乎不顶用。从此让我落下了“门关没关”的毛病。多少次,人已经到楼下了还返回去拉几下。有时一上午甚至整天都在单位为此提心吊胆。虽说现如今家里没放现金,但想着后背发凉啊。
老早听一位首长说:“看一个人的心态老没老,就看他晚上睡觉前是否去推推门或拉拉门了。”一直以为自己的心态还年轻,可不知不觉,还是养成了推门与拉门的习惯。这不,还养成了每天下班前拉拉办公抽屉与桌柜门的习惯。保密意识,早已刻入骨子。责任与担当,也成了曾在老山前线捍卫过国家领土的参战将士的自觉行为。从国门到家门,守护,成了不变的初心!这似乎跟心态无关。
回到拉门的问题上,我想,他们认为的那种拉门应该是轻手轻脚,而非理直气壮。楼友就笑了:“轻手轻脚,不等于告诉主人此地无银三百两了吗?理直气壮,才让人感觉走错了,或是真当串门子!”
赶紧百度“小区拉门行为”,还真闪出了相关新闻,说是某高档小区频现“女拉门党”,常常在凌晨到早上七八点出现,被发现时便以找老公、找老乡或找错门骗过询问人,否则就溜门入室盗劫;还有新闻直指某小区惊现“拉门贼”……看得人头皮发麻。好在类似新闻不多。好在这是军队大院。好在退役多年,当年猫耳洞那份警觉还在。
睡觉都要睁一只眼,张一只耳。难怪常被妻子笑话:“就你耳朵尖(灵)!”不是么,从妻儿上楼的脚步声就能判断他们回来了,并开门等着,常常让他们惊讶。有一次开门没等妻子,倒反而让她惊讶了:“嘿!竟然没关门!”像逮住了复仇机会似的,结果失望了。妻子后来学我,听脚步声为我们开门,在她多次失望之后,我养成了上楼故意踩响楼梯的方式,终于让她如愿以偿了。没有电梯的老楼,那点简单与敞亮,总能让住户不乏快乐的源泉。
以为大妈拉门之事悄然过去了,没料年后上班的第一天傍晚,楼群里再次炸锅了:“知道吗,那拉门大妈是我们中区东楼的,从乡下来看孙子好几年了,也不知为什么,她就挨个去拉门了?”“莫非是她老人家想回乡下了,儿子儿媳不让她走,故意的……”
我鼻子一酸,陌生大妈那天一身红色羽绒服,平静的脸上也并无异样,她为什么要选择到处拉门呢?又想起几个月前一个下班傍晚,我在立交桥上碰到的那位徘徊大妈,她居然在家门口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家就在立交桥的另一侧,也是个军队大院,与我们院紧邻。当我将她领到大院门口,看见哨兵,她满脸一下就灿烂了……可不,人老了,儿孙就是她的家啊,怎会是楼友们以为的“她想回乡下”了呢?
再碰到拉门的,应多个心眼了。但心眼必须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