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美文摘抄-作文大全-情感美文-原创美文网

撒梅在官渡——撒梅历史的探究_心情故事

admin

点击全文阅读

在官渡撒梅人居住的区域,工作了几十年、生活了几十年。三瓦村、瓦角村、金马村、大板桥,小石坝、大石坝、八公里、阿拉乡、牛街庄等等这些熟悉的名字,曾经是那么的亲切。但不曾想过,这片神奇的沃土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繁衍、生存着一个神奇的民族——撒梅人。做为一个官渡人,闲暇之余,对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翻开尘封的历史,寻找历史的记载,去探索撒梅人的足迹。

阿拉彝族乡是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地处昆明市东郊八公里,东与大板桥镇接壤,南与呈贡区洛羊镇交界,西北与金马街道办事处相邻,西南邻小板桥街道办事处和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全乡土地总面积75.45平方公里。

阿拉彝族乡的撒梅人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撒梅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其"撒梅"的称呼始于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传说庄墧入滇,彝族的一支被冲散,流落滇池地区,因号"散民",后转化为撒梅或撒弥的说法,带着这些好奇,翻了历史的书籍。查找历史的记载。

其实,司马迁最早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了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滇池地区的情况,其中卷九五记载:“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浸、靡莫、皆同姓相扶。”有学者将‘靡莫’和‘劳浸’看作是地名,有人认为是种属称谓。“撒梅人至今称‘田地’为‘靡’,‘耕种’为‘莫’,将坝区的居民称为‘帕’或‘滇濮’,将山区的居民称为‘百帕’或‘百濮’。”因此可以看出最早在滇池周围的人为“靡莫”和“劳浸”。这里的“靡莫”和“劳浸”,有没有撒梅人的脚步和影子,已无考。如果时间能倒回几千年,汉朝的司马迁会知道。这里只能推测出有一定的关联。

元丰二年(公元前 109 年),汉武帝派兵临滇,滇王降权。云南地区归入汉朝版图。西汉和东汉时期,史书中记载滇池地区的居民一般为“夷民”或“郡夷”。这个记载比较可信。“南夷北狄”一统天下,历来是中央集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思想和做法。 1956年11月,云南省博物馆从晋宁区上蒜镇石寨山古墓群中发掘出的"滇王之印"。这是云南隶属中央最早的物证。从而证明了汉武帝派兵临滇,滇王降权。云南地区归入汉朝版图。无可厚非、无可辩驳!

到蜀汉三国时期称为“夷叟”。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分裂时期,边疆民族政权蓬勃发展。爨(读音cuan 四声)氏在滇池地区发展壮大,此后史书中出现了“东爨乌蛮”和“西爨白蛮”的记载。经历史学家和民族学者的多年研究认为,“乌蛮”形成了现在的彝族和彝语支系,“白蛮”为现在的白族和部分彝族。宋朝“大理国”时期,“乌蛮”被称为“黑爨”。正是边疆民族发展的例证。元朝统治“乌蛮”地区以后,“乌蛮”又被称为“罗罗”、“猡猡”和“狸猡”等。

有关撒梅人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刘文征修撰的《滇志》卷三十:“撒弥猡猡,男挽发如鬏,长衣短裤,布系腰;妇女短裳,著五色短裙,滇池上诸州邑皆有之,拙于治生,无盗贼。山居者耕瘠土,贩薪于市,终岁勤勤。滨水者浮家捕鱼,仅能自给。”当时将撒梅称为“撒弥”,虽然有“猡猡”的蔑称,但“无盗贼”和“终岁勤勤”等描述对于撒梅人仍然给予了客观的评价。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撒梅人勤劳淳朴,主要以农业和渔业为生,至迟在明代已经在滇池周边广泛分布,且城乡均有撒梅人居住生活。

清代关于撒梅人的记录,清朝雍正《云南通志》、乾隆《农部锁录》和嘉庆《滇系》都引用了《滇志》中对撒梅人的描述,只是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清朝乾隆《皇清职贡图》中对于撒梅人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描述:“撒弥或作洒美,其种类不蕃,惟云南、曲靖二府有之,居处与齐民相杂。其人面目多黑,男子椎结,青布裹头,衣褐披毡,白布束胫,桌革履,腰短刃。俗嗜酒,以角为杯,颇勤耕种、输赋税,间有知书者。妇女青布裹头,缝合两鬓间如帽,著绿衣,披青布单,系白布短裙,著履,能织布及毛毡。”在该著作中附有清朝时期撒梅男女的画像。由此记载可以看出,在该时期撒梅人已经与汉族人混居相处,撒梅人中也出现了读书识字的人。对撒梅人的记录出现了“洒美”的写法,分布区域也扩大到了曲靖地区。

清朝光绪《续云南通志稿》卷一六零有关撒梅人的记载:“与齐民杂处,其服、饰、语言俱相似,惟有同类语则有别。勤於耕作,急公输税。间有读书者。”该著作也展示了撒梅人的图像。由此记载和图像可见该时期生活在滇池周边的撒梅人淳朴勤劳,其服饰、语言的汉化程度都已经比较高,但是该时期撒梅人仍然在使用自己的语言。

清朝乾隆十三年(公元 1736 年)重修凤仪庵功德碑记载“小石坝距省城二十里许,东凤鸣山脚,夷族农家四十余户……咨银 4888 两重修。”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将撒梅人称作“夷族”的记录。1929 年,杨成志(中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在进入撒梅地区进行调查时,称撒梅人的为“散民(或称撒弥)”,在其著作中描述为“所谓散民、罗罗、子君的经文和土语,大同而少异,这三种民族可归纳起来叫做罗罗族。”

20 世纪 30 年代江应樑(云南大学民族历史学家)在昆明的民族调查中描述撒梅人为:“散民或作撒梅,撒弥;散居于县属东乡大麻,小麻,长坡,青龙村,小偏桥等地,约两千余户,近两万人。”其中作者还记载了:“散民据本族人中相传,为最早之本境土著,属汉诸葛亮武侯征南蛮,其族为大军冲散,古后乡自称散民,此说显系一种附会,散民、撒梅、撒弥都是夷语音译,现有习俗中,尚保有多种罗罗遗俗。”20 世纪 80 年代,谢剑在《昆明东郊的撒梅族》中著述:“撒梅一作撒弥或散民字号散尼泼,是俗称夷、彝,或罗罗的一支。”在该著作中,作者也称撒梅人为撒梅族。

《官渡区志》记载:“元宪宗三年(1253年),元军大举进攻大理国,阿仆笃慕氏第九十代撒梅王突围后,被元军冲撒,撤退到城外较远的山区半山区,林木茂密的地带,则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山凹、菁冲依山傍水而居。清末及民国年间称撒为‘撒弥’和‘散民’等,建国后改称‘撒梅’”。

钱凤娟在其所著《识记撒梅》中提到:“‘撒梅’二字,源起于 20 世纪 50年代的一次会议。会议主题是‘酝酿成立政协’。当事人叫李家贵,是民国后期龙虎族人的保长,小石坝村人,有一定文化及办事能力,在族群中有代表性。大约是议及民族问题,李家贵发言说:‘汉族叫我们罗罗,是污蔑,国家书上称我们‘散民’,也可以说,现在解放了,当家做主了,应改为撒梅,意思是民族就像朵朵梅花散落在昆明东郊的大小山头上。’寓意很好,加之古籍对此族群还有撒弥、洒美之称,撒梅二字取其近音,政府认可,龙虎族人赞同,遂定名‘撒梅彝族人’。”

《阿拉彝族乡志》中记载:“1956 年后,废除对少数民族带有歧视性的族称,(撒梅语称“跑”为“撒”“剩余”为“弥”,撒梅即跑后剩下的部分),统称撒梅。”

在《昆明民族民俗和宗教调查》中,有关撒梅人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撒梅人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外地迁来的。三国时彝族有孟氏三兄弟,老大孟吉出家修行,老二孟威居家务农,老三孟获学武艺成了彝族头领。由于诸葛亮定南中,七擒孟获后,撒梅人的祖先迁至昆明郊区和附近州县,东至大板桥长坡,南至宜良七凸坡,西至路南石林,北到金殿、黑龙潭,故撒梅人也称自己为散民族。”

该著作中关于撒梅人的另一记载为:“撒梅人自称是昆明境内最古老的民族,后来蜀汉时期诸葛亮率大军从四川入滇,彝族的一支被冲散,也有谓是本民族首领撒梅王主动把群众疏散,寻找水源,哪里有龙井,就到哪里开田种地,安居乐业,所以称为散民,后来变音称为‘撒梅’。”这样的传说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考证,一是因为记录撒梅人的文献极少;二是在古代撒梅人并没有自己的文字,起源传说主要是靠口耳相传的形式得以保存。因此在流传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变异,但是也有一定的可信度。撒梅人关于本民族的起源也有着自己的神话传说故事:在很早的年代,大地上人类兴旺发达,大家和睦相处,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节日里,人们跳起舞、唱起歌,歌声、萧声、琴生响成一片。一天,天神到宫外游逛,忽然听到大地上锣鼓喧天,把宫殿的瓦片都震下来了,一时大怒,决心到地上看个究竟。他下来一看,大为吃惊。原来大地上的生活已经超过天上。他想,这还了得,我非把你们给毁了不可。他派了太阳神去烘烤大地,很快树木被烧光,土地被烤焦,大部分人还来不及躲进山洞就被烧死了。天神还不罢休,又派看管天池的雷神把闸门打开,一时雷声大作、洪水滚滚,淹没了整个大地,幸存下来的人都被淹死了。东海龙王看到天神这样毁灭人类,心痛不已,心想人本来就是大地的主人,现在都死光了,这怎么行呢?龙王决心把人再造出来。龙王叫出自己的小龙女,要她到大地上去造人,什么时候造出来,什么时候回龙宫。龙女来到大地上,找来胶泥土,捏出两个胖娃娃,眼睛会动,但就是不会说话。龙女很苦恼,就去问土地神,土地神告诉她,世上只有老虎才留有人的仙气,你要把真人造出来,一定要让他们吃到老虎的奶汁。龙女到处寻找,终于在一个山洞里找到了一个虎窝,窝里还有两只小老虎,她把两只小老虎悄悄藏起来,把两个胖娃娃打扮成小老虎的样子,抱进虎窝里,自己躲在一边偷偷地看。过了一会儿,母虎回来了,喂了小老虎一口奶后,又出来了。龙女跑过去一看,两娃娃都成了真人。他们长大以后,龙女给他们讲述了他们的身世,并做媒给他们完了婚,就回到龙宫里去了。他们就是撒梅人的祖先,从此以后,撒梅人自称罗腊帕,即龙和虎的后代。这个故事可以做为参考。

综上所述,对于撒梅人的族源追溯可以看出,撒梅人所使用的“撒梅”这一称呼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国家在民族的识别过程中采用的;有关撒梅人的文字记载最早能够追溯到明朝,在明清时期出现了撒梅人的明确记载,该时期的文献记载中撒梅人称为“撒弥”、“洒美”和“撒梅”和“散民”,其中“撒梅”和“散民”出现较晚;南北朝时期,爨氏在滇池地区大起,撒梅人正是居住于该地域之中,因此与其有一定的关联;依据撒梅人生存区域滇池及《史记》中“靡莫”的记载推断撒梅人与其也有一定的关联。“靡莫”属于彝族神话处说故事中彝族六支分支中的武系彝族,(彝族六个支祖分别为“武、乍、糯、恒、布、默”)也就是说撒梅人的历史族源可以说是属于彝族的武系。

2021年3月2日星期二

点击全文阅读